首頁
爱青果
去書架

第586章 一件小事

    “恩師有事,弟子願服其勞?”方唐鏡問道。

    既然遇到了,做弟子的就沒有理由視而不見。

    “這……”李東陽想了想才說道:

    “也好,為師便說說這事,汝等一起參詳參詳……”

    事情其實很簡單,前些時日一直大風雪,不但城內壓垮了許多房屋,外面也來了許多逃難的流民,這是每年都有的事,朝廷也指定了戶部在城外賑災。

    與此同時,城裏有善心的人家紛紛在城外搭起了粥棚救濟災民。

    李東陽李東陽等一些家裏小有資產的也在其中。

    但有一個一直很頭痛的問題,那就是分配不均常引起爭執,有時甚至會引起打架鬥毆,引發流血事件,這就與大家賑災濟民的初衷不符,但各家都嘗試了許多方法,這個問題都得不到完美的解決,這不,又吵起來了,還打傷了兩人。

    這算什麼問題,也太簡單了吧?

    六人一怔,就這?只要咱們隨便誰出馬,沒有搞不定的。

    李東陽也曾為這個問題頭痛,此時試過兩種方法,已有了較好的解決方案,不過他看六人躍躍欲試的表情,不由微微一笑道:

    “這樣吧,把外面的學生也叫進來,大家一起集思廣義,也省得耽擱大家時間。”

    這就體現了李東陽面麵俱到之處,若只是和六人寒暄,時間太久會寒了外面士子之心。

    很快,老管家又將外面兩批十四五名士子領了進來,林端木三人也在其中。

    小院頓時濟濟一堂。

    李東陽和那些學生見禮之後,又將先前的問題說了一遍,然後道:

    “事雖小,卻也關乎民生,當謀而後定,為師認為不如大家各人想一個法子,大家一起評評如何?”

    這是要現場教學的節奏啊!

    大家都興奮了起來,李師身份清要,在京師中極得人望,即便不說他未來是註定要入閣的人物,就算是現在,若得到李師在士林中提攜兩句,聲望升得不要太快。

    更何況,此時就算不能得了頭彩,混個臉熟也是好的。

    林端木三人對視一眼,很好,事雖小,也能展現自己的急智,三人年紀比方唐鏡長上一截,見識自然高上許多,此時正可掃一掃會元郎的臉。

    說做就做,徐老師還給每人發了一張紙,點上一柱香,限時答題。

    此事無甚難度,眾人自然是一揮而就,雖然有些人想長篇大論,不過又不是比文采,字數再多亦是無用,眾人都是簡明扼要,不一會就紛紛交卷。

    李東陽將眾人的卷子收上來,邊看邊微笑,然後將類同的答案都歸納到一疊,不一會,便將眾人的卷子分成了五疊排列在案上,也就是說,有五個大體一致的方法。

    不過大家都看得清楚,最後有一張卷子是單獨擺成一份的。

    這是哪位仁兄如此特立獨行,與衆不同?

    眾人心下暗笑,做事可不同於寫文章,不講究什麼出類拔萃,大家都認可的纔是好辦法。

    李東陽緩緩道:“吾觀眾人所言,有五種意見,咱們就逐一辯之,看何法施行之時最能服眾。”

    “其一,認為分粥應該設專人負責。阿福,你說說此法可行否?”

    阿福就是老管家,由他負責粥棚事宜,當然是最有發言權的。

    老管家搖頭道:“大人,不行的,一開始老朽也是這樣想的,指定了饑民中的人分粥,結果你們猜怎麼着,這廝總是分給自己最多最乾的份,爭執便是因此而起。”

    有人道:“此人私心太重,換人吧。”

    老管家又搖頭道:“沒用的,換人開始時還好,過不了一兩頓就又會想出種種法子私下截留給自己最多,換了幾次都是這樣。”

    有人便道:“人皆有私慾,故而便導致自己飽了,其他人餓肚子,此法不通。”

    於是下面舉子裡便有人面色赫然,想必便是寫了這個法子的人。

    李東陽道:“此集思廣益之好處也,理不辯不明嘛,咱們一一細辯,便可去蕪存菁也。”

    眾人皆道:“謝恩師教誨。”

    李東陽點頭,又道:“其二,不少人都認為應該由饑民自己輪流主持分粥,阿福,你說說此法如何?”

    老管家苦笑道:“這法子看起來是公平了,可每個人在輪到自己的時候,總是分給自己最多,他倒是肚子滾圓了且有剩餘,可其他人卻是隻能吃到半肚,眾人有樣學樣,輪到自己分粥的時候當然也是如此。”

    有士子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餘人變本加厲,事情只會越來越壞。此法實為惡法也。”

    眾士子沉思,表面上看起來的公平,很可能危害卻是最大。

    李東陽點頭道:“可見道理終究是道理,需得在實踐中檢驗方得出真知,汝等他日為官,切不可高高在上,想當然耳。”

    又有人低下了頭,這些人當然就是提出輪流分粥計程車子。

    李東陽拿起第三份卷子道:“其三,選舉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分粥,此法可行否?”

    老管家想了想道:

    “此法鄰近的劉家倒也是用過,開始時分粥之人還能一碗水端平,可過得數日,他就開始為自己和奉承他的人多分起來,且因為有人跟他一起多分,抱團欺壓他人,鬧得最兇。”

    眾人面面相窺,選擇這個方法的人最多,畢竟官府賑災,總是逐級分派,最後分到里正,總甲,然後是耆老,族老這些族裏德高望重的人分派,多少年來都是這樣做的,也不行麼?

    見沒有人說話,李東陽嘆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大道也,豈是凡人可持之,故國家設律法,乃為此故也。”

    眾人歎服受教。

    這話放在後世就是“人心經不起考驗。如果道德有用,還要警察幹什麼?”

    畢竟人不是神,面對誘惑,很少有人是不會變的,所以纔要以法律爲準繩約束。

    李東陽又接著說道:“其四,推舉一個分粥小組和監察小組,形成制約。此法可行乎?”

    老管家撓撓頭,又撓撓頭,嘴巴張了又張,總算說道:“都察院王總憲家就是這麼做的,倒也公平,無人鬧事。”

    總算把問題公平解決了,下面就有士子擊掌相慶。

    眾人一看,原來是浙江解元林端木、福建解元呂恩成和江西解元冉中允三人。

    眾人不得不服氣,這三人是有真才實學的,名次不如方唐鏡,實是非戰之罪。

    此法就相當於朝廷用言官為鉗制百官行事,一經發現不妥便可及時糾錯,同時也相當於有法可依,與之前李東陽所說的國家設法律簡直不謀而合。

    到了這時,眾士子都知道李東陽是借這件小事在教導大家為官處事之道。

    當然,也是在觀察眾人,這一次,三解元算是入了李大宗師的法眼,前途不可限量。

    更何況,此時纔是會試結束,後面還有殿試,最終名次還不一定呢!

    想到這裏,已有人不自覺地靠近了三人,眾人也都笑著對三人頷首致意。

    三人睥睨地看了方唐鏡一眼,文章做得好是一回事,做官又是一回事。

    做文章靠的是學問,做官,靠的是實力!

    不過,方唐鏡似乎並沒有發覺三人尋釁的目光,正跟曾彥淡淡地說著什麼。

    這讓三人簡直有種一腳踏空的感覺,爽感頓時大減。

    便在這時,老管家又吞吞吐吐地說道:

    “不過王總憲家的粥棚人也最少,因為兩夥人一個總是提出許多分粥方法,另一夥人總是反對,待得大夥都同意後開始分粥,雖然是公平了,可粥也快結成冰了。”

    “靠,人多屁股亂!”有一士子忍不住爆了粗口,當然,他是壓低聲音的。

    爲了公平而放棄了效率,到底值不值?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