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王府尹的推斷
“小琦,別擔心,咱們行得正坐得端,平日不做壞事,就不怕別人潑髒水。就算被人真潑了髒水,我這個當婆婆的,也一定先站出來替你擋開那些髒水。”荊母握住柳琦的手,緊緊的力量傳遞給對方的是慢慢的憐愛與擔心。
“老闆,你是一個好人,我娘說了,好人會有好報的。”是翠翠,那個長在郊野的小姑娘。
四妞也從旁邊走過來:“老闆,我們會陪著你。”
柳琦的眉梢漸漸染上了笑意,溫暖的熱流在全身遊走,她不怕了。人言可畏又如何?這次的她可不是從前的她,從前她面對世人的無端惡意時,她只有孤單單的一個人。現在的她……她看著荊母堅毅的臉龐,還有這兩個新來的小姑娘眼中單純的善意,以及剛剛的段之奕,嗨,她如今可不再是一個人!
段之奕迫不及待的將柳琦的猜測告知王有為。
王有為似乎一點也不意外,他甚至說:“恐怕除了秦氏,還有她的母親——丞相夫人的手筆。”
原本光是秦氏一人,就算動用國公府的勢力,要讓她站出來對柳琦道歉,給京都麗人館正名也是一件難以達到的事情。若是再加上一個丞相夫人,這件困難之事就更棘手了。
段之奕能想到的事情,常年與各種犯罪和暗算打交道的王有為自然也能想到,所以在段之奕來時,他已經面帶愁容。
剛纔在京都麗人館門前聚集的那堆人群裡,如果不是王有為震場子,和他不走尋常路的那一聲吼,只怕已經有人開始帶節奏的毀損京都麗人館了。
王有為的眼睛之毒,自然盯住了幾個隱匿在人群裡的“託”,他當時為防打草驚蛇,沒有立刻動手,而是之後靜悄悄的抓捕。
那幾人當然不會承認自己的居心叵測,更不會承認自己是受誰人指派。可是王有為經驗老到,他如今的官位除了當年金榜題名,也有自己一點一點的打拼。他主審過的案子之多,他親自破獲過的案子之多,自然不是嘴上說說這麼隨意。
他發現那幾個人雖衣服刻意做了改變,可是鞋子卻被忽略了。這幾人雖著不同的衣服,可是腳上卻穿著一種樣式的鞋子。剛巧,王有為見過這種鞋子。
秦相府乃一品官員的府宅,自然從上至下,處處都要講究一個規矩。再加上秦相此人開口閉口就是三綱五常,渾身上下都透著封建教條,因此秦相府也是一個極重尊卑並將尊卑之別貫徹地特別極致的地方。
單看秦相府規定的不管是何等級的僕人,都必須統一穿規格一致的布鞋就知。
換句話說,在丞相府裡,你只要不是主子,那你就必須時刻記住自己卑微的僕人之身份,時刻都不能逾矩。
王有為這個四十多歲的男人,在段之奕面前絲毫不掩飾自己的愁容:“這都是些什麼事啊!女人真是天底下最麻煩的事物!真的,甭管年級多大,只要是女人,她就隨時有給你掀起一片雷雨的能力!”
看來對窮兇惡極的殺人犯都毫無畏懼的王府尹大人,對女人卻頗為頭疼,一看就是深受其苦。
大概知道一點王有為家宅後院之事的段之奕:……
王有為看了眼沒發表意見的段之奕:“算了,你一個還沒成親的少爺,哪知道這些。言歸正傳,目前那老婆子和文姍姍我還沒審,打算先晾她們一天,但也不會拖得太久,等今天晚上就審。”
老婆子和文姍姍此刻一定是殫精竭慮,時刻保持腦子清醒,就等著面臨隨之而來的受審。如此精神力保持高度集中,再持續一整個白天,到了晚上,自然會垮掉,從而變得意志力非常薄弱。
對付犯人,王有為自然有一套。然而最令二人擔心的是,就算成功審問出了幕後主使,也無濟於事。
“對了,我今日來還有一樁事,是荊溯。”說及此,段之奕湊到王有為耳旁,壓低聲音:“他說,他不在京都這段時間,荊家的安危就交給你了。”
段之奕拍了拍王有為的肩,以示寬慰。
剛接手荊夫人這樁案子的王有為:……
內心苦的一逼,他望向段之奕故作事不關己的姿態,狡猾一笑:“恐怕也少不了你段家一份吧,否則荊侯幹嘛讓你來傳話。”
府尹大人心說:別拿我當傻子,我可精著呢!
段之奕乾咳一聲:“行了行了,總之今日這事,咱們得妥善解決了。這還沒審呢,萬一背後主使另有他人呢。”
王有為挑眉,不置一詞。
按他的辦案經驗來看,猜測背後主使之人有秦相府的人基本上八九不離十了。再從柳琦素日的恩怨來看,目前願意花心思去對付她的恐怕也只有秦氏了,秦氏與秦相夫人乃至親,這二者之間的聯絡不難推斷出結果。
段之奕這麼說也不過是找個心理安慰,期待事情並沒有這麼糟糕而已。
果然,段之奕的臉苦得跟便秘似的:“荊溯還說了,要是柳琦受委屈了,他回來要一一算賬的。你說我怎麼就這麼倒黴啊,他這才走一天,就有人迫不及待的欺負柳琦呢!”
王有為長嘆一口氣:“先走一步看一步吧,事情也沒有你想的那麼壞;咱們盡力就是了。”
但是他們倆都清楚,背後之人定有後招,然而後招是什麼?大家都還未可知,這就是令人頭疼的地方。最可惡的是,這些人躲在背後幹盡壞事,卻只要將替罪羔羊推出來擋住就行。
“我先回去將此事告訴父母,你晚上審問出了結果,明日再告知柳琦,也好讓她有個心理準備。”段之奕滿面愁容地來,滿面愁容地走。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短短一天,才過了一個夜晚,京都麗人館就陷入風波。從上層貴婦千金圈子,到底層市井小老百姓,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了京都麗人館的“賣毒藥事蹟”。
儘管上午有那麼多親眼目睹事實真相的人,卻始終抵不過有心人的惡意詆譭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