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死在火中
枝枝的表情實在可愛,青竹眼中帶了笑意,強忍住想要捏一捏她圓乎乎臉蛋的衝動,仔仔細細為枝枝解疑答惑。
“這地上都是白玉鋪成,只有這般才能襯得上小姐,不過此處終究還是比不上京城,在京城,公子也為小姐建了一座宅子,宅子的房間裡,地磚都是暖玉鋪成,冬日居於其中,寒意盡退。京郊還有一處莊子,是公子特意為小姐買來的避暑宅子,裡頭地磚全是寒玉,夏日居於此處,仿若春日。”
枝枝聽完後就一直恍恍惚惚,原來哥哥這麼厲害嗎?
竟然全是玉,還都不是一般的玉,她曾在馬伕人那裏見過一塊暖玉,不足一掌寬,已然是難得一見的寶貝了。
枝枝被震驚到。
回頭她和林彥青提起的時候,誰知林彥青還頗為愧疚,“是哥哥無能,只有京城的宅子裡才鋪滿了寒玉和暖玉,其他城中都只是一般的玉石。”
聞此,賀延安也抽了抽嘴角,這還無能?
他看得出來林彥青說得是真話,他是真心覺得自己沒有將妹妹所有的住所都用上最好的東西,是一種無能。
但正因看出來林彥青是真心,賀延安才更加無語,也陡然間感受到了壓力。
和林彥青的豪奢相比,他能給枝枝的確實不怎麼好。
不過枝枝不是在意這些身外之物的人,除了頭兩天對此感到新奇和感興趣外,之後就不怎麼在意了,只心疼和感動於林彥青的不易和付出。
誰也不知道賀延安和林彥青之間達成了怎麼樣的共識,總之,後半段回京之路大家都走得不急不緩,硬是給人一種出來郊遊的錯覺。
十來天后,一行人才回到京城。
賀延安本想先將枝枝送回少卿府在入宮覆命,但林彥青堅持先去他為枝枝準備的宅邸。
權衡了一下,賀延安沒多堅持,主要還是枝枝也想去,一直用期盼的小眼神看自己,他根本頂不住。
自從林彥青出現,枝枝放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少了不少,賀延安對此感到很是怨念,可他也為枝枝高興。
枝枝嘴上不說但其實很渴望親人,王老四死時說枝枝的親人都不在人世了,枝枝失望的樣子一直印刻在他的心底,他永遠也不想再看到。
所以林彥青,別讓枝枝失望啊。
賀延安先是回府換上了官服,後去書房整理帶回來的情報和證據,離開時,他吩咐暗衛去查林彥青,關於他的一切都要查清楚。
進入宮門,是蕭璟聿身邊的太監親自來接他,他瞧著太監的面色不太好,料想蕭璟聿此刻心情定然不如何。
可他不知道的是,自從他把枝枝一同帶著去了邊疆,蕭璟聿的心情就沒好過。
蕭璟聿計劃著將賀延安支去邊疆,枝枝留在京城,分開他們一段日子,待枝枝身世徹底確定,就將她迎回大長公主府,舉行一場浩大的冊封儀式。
用這些事情轉移枝枝的心神,讓枝枝想不起來賀延安,等枝枝回到皇家,不再和賀延安朝夕相處,感情也就自然淡了。
可他和大長公主都萬萬沒想到,賀延安竟敢將枝枝帶去那種危險的地方。
賀延安到底知不知道,這是去辦案而不是郊遊,隨時都有丟命的危險!
越想就越生氣,賀延安入殿後,蕭璟聿一見到他的臉,就氣上心頭,一把將手中的摺子扔了過去。
賀延安沒動,但是距離太遠,摺子沒砸到他,蕭璟聿覺得自己更生氣了。
“陛下,叛軍證據皆盡在此,臣,幸不辱命。”
賀延安全當沒看見皇帝的怒火,畢竟他纔剛回京,有事惹皇帝生氣和他能有什麼關係。
“呈上來。”蕭璟聿忍下這口氣,讓太監把賀延安的摺子拿上來。
他倒是想質問賀延安,可是他以什麼身份呢?
枝枝都不知道自己是長寧,他雖然有八成確定枝枝的身份,但到底不是有完全把握。
枝枝是個好姑娘,若是大張旗鼓,到最後又發現不是枝枝,不僅大長公主承受不起,枝枝的聲譽也會受到影響。
爲了姑母,爲了枝枝,他忍了。
賀延安還不知道自己從死亡邊緣線來回拉扯過一趟,他神色嚴肅認真,將叛軍的事陳述出來。
蕭璟聿也漸漸沉入到政事中,根據賀延安帶回來的情報和證據,這件事和馬丞相脫不了關係。
可要憑著這點將馬丞相拉下馬,還是不夠,從叛軍到山匪,其中都有馬家人的身影。
但卻沒有馬丞相參與其中的證據,要是強說,馬丞相不可能會認,他完全可以說是馬家人揹着馬丞相做下這一切的。
蕭璟聿心思轉了幾番,面上毫不顯露。
不管怎麼說,叛軍整個被解決掉,馬丞相也是傷筋動骨了,起碼能安分好長一段時間。
“陛下,”賀延安拱手,“臣在匪寨中,見到了,江雯。”
“江雯?”蕭璟聿蹙眉,“怎麼可能?朕已下令將人處死了。”
“其中緣由,臣不得而知,但確實是江雯,若不是她自己因為對枝枝的嫉恨,暴露了出來,恐怕還真就讓她逃之夭夭了。”
“她做了什麼?”帝王厲聲喝問。
“她還沒來得及什麼,就被林公子發現,然後綁了起來。臣本意是帶著江雯回京,再次接受律法的審判,可是臣等人離開時太過急促,未能帶上,”賀延安嘆了一口氣,“大火燒山,江雯多半是死在火中了。”
不是多半,是確定死了。
他讓孫西留下審問江雯,是因著她有一門獨傳絕技,可以讓人不知不覺說出心底的秘密。
誠然孫西武功高強,可是沒有必要爲了這種人髒了自己的手,一場大火就是送她的最後禮物。
沒有傷到枝枝就好,蕭璟聿聽了他的話緩和了臉色。
“這林公子,是怎麼回事?”
“回稟陛下,林彥青乃是枝枝的哥哥,幼時被人從紅樓帶出,迫於無奈和枝枝分開,之後被逼替叛軍做事,也不敢再尋枝枝,機緣巧合下,今朝才得以相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