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天子親征
三稜軍的刺刀體呈稜形,對材質的要求比扁平頭的刺刀低,在構造上看起來更結實。
最重要的是,三菱軍的刺殺傷力非常高,外形呈稜形,顏色冰冷,死亡率非常高。
三稜槍刺傷的傷口幾乎是四角形的窟窿,不僅血在原地沿著溝流出來,而且這個傷口還不能用繃帶包紮起來,特別是在戰場上,沒有被救的機會,只能等死了。
三稜刺刀的缺點也很明顯,功能比較單一,缺少扁平刺刀所具有的切、切等功能,只能一味地刺,作為槍來使用。
因為時間短,現在在甲冑廠加班,只生產500個三稜刺刀。按照宣化衛火槍的槍管規格製造。
理論上,雖然刀劍的安裝不會影響槍的發射,但是現在的飛行槍的裝彈模式都是前裝式的,在槍前安裝棱鏡刺刀,一定會影響裝填速度。
爲了避免這樣的麻煩,朱明遠採用了最初的裂縫式安裝方法,使用套筒的卡口安裝了三稜的刺刀,在平時的戰鬥中把三稜的刺刀放入劍的護罩,合在腰上,近戰的時候安裝了。
考慮到三稜軍過於霸道,爲了在訓練中避免誤傷,平時宣化衛訓練時不開刃,出征時要開刃(刀尖),帶著小磨刀石,開刃需要5分鐘左右。
九邊地區形勢惡化,朱元璋勃然大怒,半個月內多次斥責朱棡。
朱棡頭大萬分,之前一戰後,九路援兵像怕老虎一樣害怕北元,不敢和蒙古軍作戰,就這樣看著蒙古軍在附近掠奪。
這都怎麼回事,當初大明收拾蒙古跟玩的一樣,怎麼到了自己手裏就這麼難呢?
蒙古軍佔領定興的時候,大城總兵王樂遠逃易縣,蒙古軍攻打大城,平谷總兵董用文在官州觀望。
總之,蒙古軍隊一路打來。周圍就沒有一個人敢阻擋的。
看到這裏,可能大家會覺得奇怪,這朱元璋還活著呢,怎麼明軍的戰鬥力就這麼低下了?看到蒙古人都怕成這個樣子了!
倒不是說現在的明軍已經怕了蒙古人,而是經過了上回的戰鬥,明軍普遍兵力不足,基本上都沒有對抗蒙古的實力。
而晉王朱棡同樣也沒有和蒙古一戰的勇氣,這個時候急需一元大將前來坐鎮。
北元各將看穿了明軍的弱化和怯戰的本質,在北直隸內放心大膽,隨心所欲地行動,進入了無人的境地。
在平谷駐紮的阿巴特聽到大明京師舉行俘虜獻上儀式後冷笑。
那些蠻子不是喜歡搞這一套嗎?那咱們就陪他玩到底!順便給梁王大人報仇!
當場派遣6000人馬殺回馬槍,攻擊了距離京師只有50裡的平谷。
平谷知縣基本上向周圍求救。
平谷被包圍的訊息傳至太原後,朱棡著急,急忙派京營遊擊將軍周惠吉率領軍隊進行救援,但他現在能調整打的將軍也只有周惠吉了。
老周什麼也沒說,率領三千人馬的星夜前往平谷,與蒙古人展開激戰。
激戰正酣,另一隊蒙古軍突然從陣後襲擊,周將軍大敗,僅率領500人馬逃出陣營。
原來是攻擊大同的蒙古軍趕忙救援攻擊平谷的蒙古軍,周不敵,被迫領隊撤退,平城最後陷落!
平遙的位置十分重要,這次陷落使京師極為震動,由於言官不斷彈劾,兵部尚書朱棡無法抵罪,自請罷官奪爵。
罷官奪爵是絕對不可能的,朱元璋這麼一個心疼兒子的人,怎麼可能剝奪兒子的爵位呢?
受到教科書的影響大家都覺得朱元璋的兒子特別厲害,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朱元璋的兒子中除了老大朱標和老四朱棣之外其他的人才能都比較平庸。
之所以會有一種朱元璋的兒子,個個都很能幹的錯誤觀念,主要還是受了明初分封制的影響。
再加上九王鎮守九邊非常穩固,讓大家都覺得朱元璋的兒子都很可靠。
但實際上,當時的九王是不管軍事房屋的,大多數時間都由朱元璋親自派的武將和大臣來統領。
有事情你幹,有功勞我拿,長此以往,九王的名聲自然是愈發濃烈。
當然,現在不是討論老三究竟應該怎麼處置的下場?而是如何挑選一名大將錢往北方去鎮守邊疆。
其實朱元璋心理罪期望的人就是大將軍徐達,這個人對蒙古有很強的震懾作用,當年打下了元大,都可以說是震懾了整整一代蒙古人。
只不過徐達實在太老了,再加上他本人已經決心隱退,不再過問朝政,所以基本上不再有出山的可能了。
不過,在朝會上,朱明遠自請率兵重回山西,和他玩的比較好的那些人,比如李景隆,徐輝組他們紛紛迴應,支援朱明遠。
浙東黨當場反對,並提議讓藍玉領宣化衛出兵,但有拉攏藍玉的意思。
作為南昌侯,總兵藍玉說:
“感謝各位的好意。但是,宣化衛前的兩次大戰是朱大人親自指揮,戰術等也是最新戰術。我覺得朱大人比較合適。”
藍玉當面拒絕了浙東黨,讓他們沒有面子,他輕輕哼了幾句,就不說話了。
聽了藍玉的話,原本就有這樣想法的朱元璋也沒辦法,同時也知道淮西人已經沒有胡惟庸那時候那麼痛恨朱明遠了。
這時,沐英提議:“啟奏陛下,臣陛下親自出徵是最好的。”
一聽到這話,朝堂馬上就炸了鍋,大膽的大臣直言:大明皇帝那九五至尊怎麼可以隨意出征?”
楊庭麟說:
“漢高祖二年,匈奴冒犯,高處親自率軍北征。同普通士兵一起吃飯,一同殺敵!”
朱元璋聽了他的話,稍微動了一動心,他平生最喜歡拿漢高祖劉邦自比,因為他覺得兩個人的處境非常的相似,都是平民出身,都經歷過困難的歲月,最後同樣得了天下。
會在很多舉措上,他都有意無意的在模仿劉邦。
但考慮到漢高祖那次出征的後果,朱元璋想想自己還是不要隨便出去比較好。
看到朱元璋表現出難色,群臣又指手畫腳地痛罵,沐英毫不驚慌,不著急地上奏。
反正他和朱元璋情同父子一般,真的說錯什麼話,朱元璋也不會怪罪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