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爱青果
去書架

第400章 三稜軍刀

    帝國日報最新一期以宣傳愛國教育為主,專門版報道各地殉節官僚的事蹟,朱明遠親自出文稱讚。

    但是寫文章打退不了敵人。

    蒙古軍自7月初宣府鎮的獨石口進關以來,突破了50座城附近,殺死了無數大明平民,掠奪的財物數不勝數。

    朱明遠覺得形勢越來越嚴峻了,首先考察了宣化衛,現在宣化衛的狀態很好,尤其是封獎後,將士們更是熱情洋溢,渴望再次出征。

    宣化衛的兵源已經補充,擴大到六千人,後來加入的兩千多人是從新營地中挑選出來的優秀士兵,他們在平時的訓練中很優秀,只經歷實戰洗禮。

    宣化衛的情況讓朱明遠滿意,然後他又去軍器監和火藥廠視察了火器的研究和生產情況。

    現在的軍器監以高薪大招工,人數由原來的200多人發展到了一千二百人。

    朱明遠對這些職人實行古帶新制度,每個老職人都擁有一些新的職人傳授技術,帶來的新職人制作的合格的火器都獎勵,老職人又抽獎。

    同樣,如果新的工匠製作的火器不合格,舊的工匠也會受到懲罰,在這樣的制度下,舊的工匠只能努力教新的工匠,辛苦很多。

    由於軍器監的研發獎勵金非常豐富,工匠們自發組成的研究小組越來越多,研究開發的積極性和氣氛非常良好。

    最近,有位老工匠根據朱明遠的構想,研究了多次模仿旋轉槍,終於得到了改善,原本沉重的旋轉槍的重量和頭大幅縮小,有了後世左輪槍的雛形。

    但是,只是縮小體積、減少重量,在效能方面並沒有太大突破,最大的改善是將原來的4發子彈增加到6發,填充方面依然沒有那麼改善,還是那麼費事。

    朱明遠深知要模仿後世的左輪槍,就必須開發出底火和後世的子彈。子彈纔是主體,槍只不過是載體。

    例如,比飛行槍先進的線筒槍,即往返槍,線筒槍的螺旋形線使子彈在空氣中穩定地旋轉飛行,提高射擊的正確性和射程,射程可達到900米以上。

    線孔槍的製造雖然很麻煩,但由於朱明遠的認識和軍器監的製造能力,完全可以製造,但光是製造槍幾乎沒有蛋用,最核心的最麻煩的是子彈。

    子彈和槍械的關係,子彈決定槍,有什麼子彈決定有什麼槍,只有子彈在新的原理、新的構造、新的材料、新的技術方面得到根本的突破,槍纔能有質的飛躍。

    以現在的鋼珠和鉛珠為主的滑筒槍子彈完全不適用於線筒槍,不如自生火槍。

    1476年義大利有螺旋形的槍,17世紀初,丹麥軍隊最初也裝備了再槍,但是到了19世紀後半期,槍成爲了主流,是因為裝填和子彈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這個時代的線頭槍,在裝填子彈的時候(用浸了潤滑油的布包著),必須用木槌敲打到槍管上,所以裝彈需要時間,不像勇敢衛營的自生槍那樣裝填速度快。

    要使用後世先進的再槍,就必須解決後身子彈和底火彈的問題。這些問題也不復雜。朱明遠也和孫鼎說過得很詳細,但是子彈的研發和製造難度很大,不能隨便做。

    朱明遠根據後世的大概理解,子彈和槍口的口徑誤差在1毫米以內。具體情況怎麼樣,他也不太清楚。結果,他不是萬能的,什麼都知道。

    如果有朱明遠提供的構想,軍器監繼續研究開發,成功研發後裝槍和螺旋形的軀幹和子彈,遲早會成功的。

    朱明遠也不急。因爲着急也不會有結果。子彈可以說是集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空氣動力學、工藝於一體的文明產物。所有的事情都要花時間解決。

    科學技術和文明不是張口而來,朱明遠率先設想只能提前產生,避免繞道少,不能一蹴而就。

    任何事情只要透過的人變得簡單,大明的宇宙飛船不需要幾年就能登上月球……。

    視察了兵戰局後,朱明遠又來到了京師東城區東南部的甲冑廠。甲冑廠是製造鎧甲、槍炮、弓、箭、火藥的地方。

    甲冑廠以前和火藥廠,但不久就爆發了,萬曆三十三年的時候,京城三營的官兵向甲冑廠領取火藥,監督火藥的死太監。因為舊火藥成了塊,所以命令工匠用鐵斧切開。

    工匠放下斧子後,馬上拿出火花引爆火藥,結果不用說,等待領取火藥的近100名官兵當場被炸死,工廠內的工匠和附近的居民死傷。

    幾年前,在同一個地方,又爆炸了,推翻了很多房子,連製造火藥的大石滾子也被炸燬在了護城河的城牆下。

    朱明遠在向要求何處尋整頓軍器監和火藥廠後,順便收拾了甲冑廠,同樣按照火藥廠的防盜安全措施進行了整修。

    在安全帽工廠的試驗場,安全帽工廠的大使手裏拿著帶著刺刀的飛行槍,滿臉笑容地說:“大人,這是按照你的要求製作的槍。”

    朱明從遠處把裝著這把刺刀的槍繞了半圈,滿足於這個銷售,之後命令不同鎧甲厚度的假人檢查刺刀的穿透力。

    到了100多年後的16世紀中期,歐洲出現了在獵槍上安裝矛頭刺殺獵物的發明。

    在後世的歷史上,刀刺誕生於1647年的法國軍隊。那是因為法國的槍兵討厭單手拿著火槍,另一隻手拿著短劍近戰很麻煩,把自己的短劍插進了槍口。

    這種心血來潮的發明改變了後世戰爭的模式,所有的長槍兵都失業了,退出了歷史舞臺。

    良鄉的血戰後,朱明遠回到了京師的身邊,馬上通知了甲冑廠生產刀刺,這把刀不是後世抗戰時的扁平頭刺刀,而是三稜軍刺。

    朱明遠先生擔心扁平頭刀對鋼的要求很高,大明現在的生產力會不會很吃力。蒙古軍大多穿著2、3層的重甲,但據推測,在這種還不成熟的扁平頭刺刀中,不刺塔摩利的鎧甲折斷了。

    朱明遠又在考慮明初的矛頭,考慮到太重而被歷史淘汰,朱明遠只好放棄,最後想起了在後世部隊時的三稜軍刺。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