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登基大典
回到宮裏以後,秦嵐的生活也比較單調,無非就是看看下面臣子的奏摺,其它的時候都是在陪著林雨婷。
太后倒是也找過他,不過都是問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其它都沒怎麼說。
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巫師也算出了登基的好日子。
秦嵐雖然現在已經掌管了帝國,但始終沒有經過登基儀式,算是名不正言不順。
在外人看來,北漢帝國依舊屬於無帝王的狀態。
這也是大周帝國遲遲沒有給北漢帝國一點訊息的原因,他們也在等,等北漢帝國的新帝上位。
登基的日子沒有到,帝國卻上上下下忙碌了起來。
雖然秦嵐拒絕了臣子重新建一個登基臺的建議,選擇採用他父皇當初用的那一個登基臺,可需要準備的實在太多了。
當然,這些都是這些重臣和下人在準備,秦嵐作為帝王只需要靜靜的等待那一天到來就好了。
……
這日早上,漢都的街道上早早的站滿了人,百姓們都激動的圍在路邊,期待的看著路的盡頭。
這一天便是秦嵐登基的日子了,所有的一切都已經準備好了,只需要秦嵐走到那登基臺上,讓巫師親自為他戴上王冠。
就在陽光剛剛灑在漢都的街道上的時候,那路的盡頭也揚起了些許塵土。
這些百姓們感受著地面的顫動,心裏控制不住的激動。
他們知道自己的新帝就要出現了。
路的盡頭先出現的是一群帶著面具的人,他們又蹦又跳,跳的是北漢帝國最古老的舞,至於這舞是什麼意思,現在的大多數人都忘記了。
雖然看不懂,這些百姓看著這些人依舊十分的開心,不過他們的開心都只是寫在臉上,沒有人敢從嘴裏表現出來。
這群帶著面具的人的後面是高大的騎兵,這便是御林軍裡最精銳的騎兵了。
當然這也只是大家傳的,畢竟北漢的御林軍根本就沒有打過幾次仗,即使打了也不會動用騎兵。畢竟在這漢都裡,用騎兵就是自己噁心自己。
所以這些騎兵雖然被吹到這種地步,卻一次戰場都沒有上過,他們真正的實力也就不得而知了。
打仗的實力不知道,但可以輕易的看出,這些騎兵的裝備是最好的。
每一個士兵的胯下都是一條高大的駿馬,沒有一隻不是萬里挑一的,而這些士兵的身上也穿著輕甲,顯得威風凜凜。
騎兵的隊伍大概有三十米那麼長,直到騎兵全部走出來以後,百姓們才見到一張黃色的轎子。
轎子的簾子上繡的有一條龍,一條意欲飛天的龍。
他們知道這就是他們的新帝了,可是轎子裡面的人被遮擋住了,他們也看不到秦嵐。
轎子的兩旁有兩人也騎著馬,那便是左相和右相了,象徵着他們是帝王的左臂右膀。
轎子的後面便是步兵了,他們也是御林軍的,每一個的頭上都插著一支羽毛,看起來十分的神奇。
不過,比起開始的那些騎兵,就稍有遜色了。但在人數上卻碾壓了前面的騎兵。
隊伍的末端的人就形形色色的都有了,不過他們大多都是朝廷裡的重臣,也只有這些人才有資格到登基臺附近去圍觀登基大典。
而這些平民百姓也只能在此時隊伍經過街道的時候,順便圍觀一下了。
沒過多久,隊伍就浩浩蕩蕩的出了城,周圍也沒有了圍觀的百姓。
登基臺就在漢都外面不遠的西山上,秦嵐的父親當初也是在這裏登基的。
漢都外面有著大大小小不少的登基臺,都是歷代帝王登基的時候修建的。
大多數的帝王都不願意用之前的登基臺,所以基本就做到了一代帝王登基就要修建一個登基臺。
但是秦嵐不一樣,他沒有這些考慮,只是覺得再修建一個登基臺實在太麻煩了,而且還勞民傷財。
若不是下面這些臣子,再三要求,且有的直接以死相逼,秦嵐都不想舉辦這所謂的登基大典。
不過沒有辦法,此時他依舊來了。
還未到西山,就已經遠遠的看到那山上的巨大的壇狀建築,建築自然就是登基臺了。
而那登基臺上早就插滿了北漢帝國的國旗,而周邊也有著一些帶著面具,身穿白衣的人唱唱跳跳,他們的舞蹈和開始隊伍前面的那些人是一模一樣的。
隊伍到了西山腳下,那些騎兵以及步兵就停下了,分散開來,直接將西山給團團圍住。
這些士兵來的目的不只是爲了氣勢,也是爲了保護登基大典上人員的安全。
曾經就有一個天才般的叛賊,竟然想選擇在登基大典這天出手,直接將北漢帝國的高層給一網打盡。
而那個時候的北漢帝國根本就沒有這樣的防範意識,雖然也有帶兵,可不過寥寥幾人。
一下便被叛賊給包圍住,陷入了危機之中。
不過那叛賊,說他笨吧,他選擇這種北漢帝國所有高層都在的時候下手,並且成功將所有人給包圍住了。
可說他聰明吧,他竟然在包圍住所有人之後,大搖大擺的走到了隊伍的前面,然後向當時的新帝叫囂。
結果就是,新帝直接從山上一躍而起,飛身下來直接將那叛賊給殺了。
若是那叛賊心裏有一絲害怕,站得靠近他同夥一些,說不定新帝就沒那麼容易成功了。
結果他站在最前面不說,還和後面的其它叛賊差了相近五步遠,這讓其它的叛賊根本就沒辦法出手救他。
他一命嗚呼,其它的自然就成了烏合之衆,被帝國趕來計程車兵全部殺了。
後來的北漢帝國也吸取了教訓,每到這種活動的時候,都差不多將所有的御林軍帶在了身邊,至此這樣的情況也沒再出現過了。
御林軍留下以後,其它的人就浩浩蕩蕩的向山上走了去,秦嵐自然就一直坐在那轎子裡了。
山下還沒感覺,一到了山上,就覺得風異常的大,將國旗吹得呼呼作響。而許多的大臣也都趕忙用袖子遮住了自己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