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小小學子服
朱鶯鶯被應豐監工了一整天,終於收工下班的時候她鬆了口氣,雖然她自覺自己做事肯定沒出岔子,但應豐總藉口不走,一直看她做事,這讓她不得不懷疑是不是自己有哪裏沒做好。現在醉香樓是她的金飯碗,應豐是她的親親老闆,她一定要好好幹,可不能因為做得不好而被別人辭退了。朱鶯鶯心裏想。
畢竟一個月三十兩的工資,二十天一百四十兩的分紅,在臨江城,絕對是收入第一階梯的打工人水平了。
而且在這裏還可以向其他大廚偷師學藝,朱鶯鶯很喜歡。
回到家,朱有得告訴朱鶯鶯:“會建房子的人,爹在村上找了好幾個,不過人家都不相信咱家有錢建房子,你給的那五十兩還債錢,我也沒敢挪用,現在還喊不來人。”
朱家在村裏是出了名的窮,會出現這種情況也正常。
朱鶯鶯於是把預算的七十兩銀子都給了朱有得,說:“既然找到人了,錢就你拿著吧,這麼些,起一座房子,把家裏其他地方都翻新一遍,應該夠吧?”
“夠,夠,當然夠了。”朱有得說,他還是驚訝:“娃兒,你怎麼能有這麼多錢呀?”
朱鶯鶯只好拉應豐來解釋:“上次我那個少東家您也見過了,他不差錢,對手下人可大方了。”
“那這……這也太大方了吧。”朱有得喃喃。
很快朱有得又找到工匠家裏,給了別人五兩銀子做定金,並且許諾他們,邊做工邊結賬,絕不會拖欠工錢,別人這才接了朱家的活。
也因此,朱家脫貧了的訊息很快傳遍全村,加上朱鶯鶯出入村裏都趕騾車,又有人說,醉香樓的老闆還到過朱家,看望朱鶯鶯的父母,村裏人於是更確信,朱鶯鶯確實是在外面謀了一份好工作,一個兩個路過朱家時,說話的語氣都大不相同了。
“老朱,真羨慕你啊,閨女這麼能幹,不用你出來做工,還能買騾車、建房子,你就在家享福咯!”
“聽老於說,你們家建房子要用土磚呀?有錢哦!”
一般村裏人建房子都是兩邊木板一豎,中間倒泥土舂緊壓實變成土牆,而能用上土磚砌牆的,一般都是更捨得花錢的人,因為土磚要另外製作,又要人工砌,自然需要更高的預算,不過用磚砌的牆更堅固也更美觀,只能說一分錢一分貨。
關於建房子的兩種選擇,朱有得有問過朱鶯鶯,不過朱鶯鶯說建房子是大事,只要預算夠,肯定是要選更好的方案。
平日裏都嘲笑諷刺朱有得生不出兒子的人,這會兒卻不少都是打心眼裏羨慕,只要路過,見到裡面正用土磚砌牆,總不免跟朱有得說上兩句:“是你家小妹出的錢?”
朱有得驕傲的說是。
“哎喲,這進了大酒樓做工就是不一樣啊,這纔多久?都有錢建房子了?真好呀,真好呀,小妹能比很多人家的兒子都有用!”
“可不是,我兒子比朱小妹年紀還大好幾歲,現在還在家等著我給他掙老婆本呢。”
“所以說,人黴不可能黴一輩子,老朱你說是不是?你以前那些女兒嫁的都是些什麼人,八個女婿一個也靠不上,回頭還是靠自己小女兒,看來你給她起名叫大壯真起對了,這名字一聽就是能當家的!”
“以後發達了別忘了帶帶我們呀!”
“看小妹每天早出晚歸的勤快的很,難怪有出息,你這閨女靠得住。”
“羨慕你咯,老朱。”
雖說大方表示羨慕的人有不少,但心裏酸溜溜的人卻也更多,知道朱鶯鶯家要起新房了,關於朱苗苗的閒言碎語又傳得飛起,大人們乾脆教小孩到朱家門口找機會欺負劉小花。
他們早上晚上都圍在朱家的院門前不走,只要一見到劉小花出去,馬上大聲的問她:“你爹爹呢?你沒爹了嘛?”
然後各種異口同聲:“小壞蛋!去死,去死!”
他們只欺負劉小花,等朱家一有大人走出來,他們馬上四散跑走,而且這些小孩的家長也總跟約好了似的,都不出現在附近,讓人想追究都難。
劉小花原本是不愛哭的,現在她整日哭個不停,怎麼哄也哄不好,連門都不愛出了。
朱鶯鶯昨天聽張翠蘭說了劉小花的事,今天就馬上跟鮑學強申請了一個時辰的外出時間,在城裏聯絡到一間收小女學生的學堂,交了一個月的月費,學堂還贈送了上學三件套——小小號的青衿學子服、小小號的學子方帽、一個用於裝書的布袋。
晚上回到家,劉小花又在哭個不停,哭得咳嗽起來,咳完又繼續。
這時一家人正擠在臨時搭建的廠房裡打地鋪,他們的舊房子已經推了在重建,現在要在院子裡將就一下。
“乖啊,不哭了,不哭了,要睡覺了。”朱苗苗正在哄劉小花。
朱有得跟張翠蘭也圍在旁邊,幫忙哄著,但是都哄不好,朱鶯鶯走過去說:“小花,你看這是什麼?”
她拿出嶄新的學子服,劉小花揉著眼睛看過來,問:“新衣服?”
第二天,朱鶯鶯特地晚點出門,她昨天跟酒樓打了招呼,爲了晚這一會兒,她今天要自覺加班到晚上,等朱家外面又聚集了不少壞小孩兒,她才帶著劉小花走出去。
朱鶯鶯讓劉小花先走,外面的小孩子們有大有小,都是被家裏人教過如何做的,所以他們齊齊的等在院門附近,時刻做好準備,要等劉小花一出來就罵哭她。
一個小腦袋在院門口冒了頭,他們正要開口,卻見劉小花今天是雄赳赳氣昂昂的走出來,不由得都愣了愣,又見她一身校服打扮,更是驚訝了。
因為這種校服他們都見過,是去學堂上學的人才有得穿,學堂在城裏,村裏只有村長家的大孫子在裡面上學,每每他們見到村長孫子穿成這樣出門,心裏都羨慕不已,更別說大人還總跟他們灌輸:
“有錢人才配讀書上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