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爱青果
去書架

第623章 難畫的圈

    兵部尚書項忠雖然也被歸為“泥塑六尚書”之列,但上了點年紀的人都知道,他年輕時脾氣是很衝的。

    成化皇帝登基以來,朝廷對外用兵不能說勝多敗少,卻也不曾吃虧,也有他大半功勞在內。

    但皇帝這些年日益惰政沉迷於聲色,國事被紙糊三閣老弄得面目全非,他也無力迴天,便只能三緘其口,自保為上。

    當然,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為國家保留有用之身”,因而便被輿情“誤傷”,歸為泥塑之列。

    實則在另一個時空,此時的項尚書因脾氣發作,頂撞了汪直和萬安,被兩人聯手作掉,回家養老去了。

    因而他可以算是因為方唐鏡的蝴蝶效應而改變了命運的人物。

    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定數,項尚書一捧起這篇文章,頓時便有一股喜愛的味道撲面而來!

    “欲明治國之道,必先明亡國之道”,單單是這兩句就讓項尚書反覆吟誦,咀嚼無窮。

    大明積弊,非得大刀闊斧地改革不可,可他知道,自己老了,沒了這份能力也沒有這份才幹,想到這裏,他不由想起據說是本屆方會元還是秀才時作過的那首《風雷》:

    九州生氣持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他是極喜這首詩的,腦子裏靈光一閃,立即便認定這篇文章是方唐鏡所作,也只有能作出《風雷》這首詩的人才能寫出如此之文。

    現在今上已有振作之意,項忠哪裏還有半點猶豫,順手就畫了一個極圓的“圈”。

    這個圈畫得極為飽滿,項忠滿意地將試卷交到了戶部尚書揚鼎的手裏。

    戶部尚書揚鼎選拔人才的標準跟別人是不一樣的。

    他看人看文,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對戶部有利,說白了就是能不能賺錢。

    坐在他這個位子,說什麼都是虛的,唯有真金白銀實在。

    什麼仁義道德,內王外聖,宏圖霸業都離不開一個錢字。

    說出來不怕讓人笑,他最喜歡的一句話,居然是汪直那廝近來時常掛在嘴邊的那句:

    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萬萬不能的。

    開啟卷子,什麼“欲明治國之道,必先明亡國之道”,這些話對於他來說,完全無感,甚至有一種暈暈欲睡的感覺,什麼見鬼的微言大義,絕對比不上銀子的光芒更讓人精神一振。

    若是可以,他很想向朝廷建言,都甭玩什麼虛頭巴腦的玩意,每個進士分派一個最窮的邊遠縣城,一年之後,誰為朝廷創造的效益最多,就選誰為狀元,便按創造的價值多少定名次多好?

    可惜朝廷裡都是大言炙炙之輩,一邊拼了命地往自己腰裏塞銀子,一邊滿口仁義道德。

    自己這番真知灼見說出去絕對會被當成是離經叛道,還是算了。

    敷衍著往下看著,只想快點看完,然後隨便給個“點”或者“直”了事。

    “咦……”揚尚書忽然看到一個熱詞——“做大蛋糕”!

    說起來,這個詞最早聽到還是從江泉知縣的奏章中,後來就是南京鄉試解元的文章,皇帝還專門讓他們這些現在在場的人討論過一次,主要是開海禁之事。

    “蛋糕”是個什麼玩意揚尚書沒有吃過,但能被皇上屢屢提及,想必是好吃得緊的。

    而且“把蛋糕做大”這話也很好理解,這好吃的東西做大了,能吃到的人自然就多了。

    說實在的,凡是對於能促進經濟之法,揚尚書都是舉雙手雙腳贊成的。

    而且這也不是胡吹大氣,去年末,松江府上繳的財政,足足比往年多了五成,據說並沒有多搜刮百姓一個銅板,相反,平均每個松江府民人均收入多出了一兩。

    一兩看起來雖是小數字,可想想松江府數百萬民眾的大府啊!這就相當難能可貴了。

    松江知府這樣的理財奇才,揚尚書簡直想奏明皇帝直接拔到自己身邊當左右手好了。

    可想而知,這“做大蛋糕”實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可行之法。

    現在考生裡有如此人才,必須大力提攜!

    很好!揚尚書想也不想,一個圈圈畫了下去。

    試卷傳到了刑部尚書林聰手裏。

    林尚書作為高階專業人士,自然要用審犯人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篇文章的。

    但只看了幾句就讓他背上冷汗都溼透了裏衣,這尼嬢也太能作死了吧!

    “欲求治國之道,必先明亡國之道!方可言治也。”這一句雖然大膽,卻也極具深意,發人深省,端的犀利,此一句可為座右銘矣。

    “臣觀史常自問,唐玄宗,隋煬帝,亡國之君乎?”這尼瑪就有簪越之嫌了吧?這是你能自問的麼?

    你以為自己是什麼人?帝師麼?真真狂得可以啊!

    自古什麼人能稱為帝師?周公,管仲,范增,張良,霍光,諸葛亮,劉伯溫……對了,還有文皇帝身邊的妖僧道衍姚廣孝,這些都不是省油的燈啊。

    現在這書生想做帝師?狂到沒邊了。

    “君非甚暗,孤立而揚弊甚多,臣盡營私,結朋黨而公忠絕少也。”我頂啊!涮完了皇帝又拿大臣開涮,雖然說的是實情,可咱們似乎並沒有這麼不堪吧?

    你這是怕死得不夠快的節奏了吧?

    不對,這是在幫皇帝把責任往大臣們頭上分攤,尤其是……

    想想“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的風評,林尚書的冷汗就下來了,這書生好惡毒的心思,這亡國的大鍋分明就是要咱們這些人背啊!

    看到這裏,林尚書已經沒有什麼心情再往下看了,他想到的是更深的政治意義。

    文章合為時而作,這次成化皇帝考題出的蹊蹺,有這類慷慨激昂的文章不足為怪,但皇帝的心思真的就是如此麼?

    以林尚書多年的觀察,成化皇帝是個沒有恆心毅力的人,多半是喊喊口號,說說而已,也就是民間常說的“雞屎頭前熱”,過了這個熱度也就不了了之了。

    可要命就在於這裏了,現在正是成化皇帝心比天高,一心求治的時候,這類文章很可能就正正撓到了成化皇帝的癢處,得名又得利,很對胃口。

    可萬一哪天成化皇帝又回到老樣子,再想起這篇文章的時候,無疑是會惱羞成怒的,到時候,選中這篇文章的人怕是會通通被遷怒。

    伴君如伴虎,說的就是這種不可預測的高危情況。

    到底給圈還是給叉,好糾那個結啊!

    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自己能想到的別人未必就不會想到,不客氣的說,這裏都是人販子,把人賣了別人還要幫著數錢說謝謝的那種,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是絕對不會做的。

    林尚書跟項尚書交情還是不錯的,恰這時項尚書正好如廁,林尚書心中一動,自言自語道:

    “人有三急,茶水喝得多了。”

    說著話便放下試卷,三步並著兩步往茅廁方向尿遁去也。

    到了拐角處,林尚書快步追上項尚書,直接問道:

    “老項,剛纔那張卷子,你是怎麼看的?”

    項忠頭也不回地回道:“今上求治,咱們做臣子的豈有不推一把的道理?”

    “老項,別忽悠我,這個理由不夠,你難道就不怕天威不測?”

    項忠微微一笑道:“天塌下來自然有人頂著,不怕不怕!你知道此子最大的依仗是誰麼?”

    林尚書心道:果然有貓膩,原來項忠這貨早知道試卷的主人是誰了。

    林尚書沒好氣地道:“快說快說,別賣關子,最多輸你一頓酒。”

    “這可是你說的!我要喝聖上賞你的百花蜜釀!”項尚書愉快地說道:

    “此子的最大依仗便是……”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