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爱青果
去書架

第425章 洞悉考場

    九月十五,躍龍門。

    又經歷了一輪子夜赴考的喧鬧,方唐鏡坐在了考場之中。

    此時已是深秋時分,很多人都已穿上厚厚的禦寒服飾。

    比如方唐鏡,身上穿的便是薄羊裘。

    看來,很有必要推廣棉衣了,這又是一個時代的空白,當然也是發財的良機。

    “咚咚咚”三聲鼓響,卯時一刻,開考的時間到了,考生們抬起頭望向明遠樓。

    旭日從明遠樓的身後一躍而起,金輝灑進貢院之中,溫暖了無數考生的心田。

    旭日東昇,這是個好兆頭。

    端起剛泡好的龍井,方唐鏡呷了一口。

    茶味在口中慢慢發酵回味,整個人進入了最清醒的狀態。

    接著有云板一響,一拔拔的官差從明遠樓裡出來,拿著印好考題的卷子發了下去。

    鄉試這次考題沒有如之前一般臨時出題,而是昨夜就出好了,然後在貢院內趕印出來。

    等到開考的時候便發了下來,隨著試題發下來的,還有稿紙和謄寫紙,稿紙到考試結束的時候,也是要收繳回去的。

    稿紙是八張兩開的淺米色毛邊紙,而真正譽寫時文的,則是紅線豎道的表紙。

    表紙兩面一開,每開十二豎行,每豎行二十四字,不可多亦不可少。

    這是鄉試時專用的考試用紙,時文要按格式抄寫在表紙上。

    方唐鏡發現,表紙的質量明顯比上次用的要好。

    一切都是爲了彰顯與上一次失敗的考試截然不同。

    卷子一到手,考場就響起了紙頁嘩嘩的翻動聲。

    方唐鏡用鎮紙將卷子壓好,便認真看起題來。

    紙上寫著三道四書題,四道五經題,乃是最標準的鄉試“頭七”制式。

    第一道題:

    予知。

    這一題不難不易,出題中正,出自於《中庸》。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陷井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意思是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假如被驅趕到陷井中,卻又不知道如何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的道理後,卻連一個月都堅持不下去。”

    方唐鏡思索片刻,提筆在稿紙上寫下破題:

    “是故聖人失道於東門,累累然如喪家之犬也。”

    方唐鏡的這個破題,相當有新意。

    新意在那裏?

    首先這是一個故事。

    說的是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鄭國的時候,與弟子們走散了。

    眾弟子自然四處尋找,子貢問到一個人,那人對他說道:

    “東門那裏有一個頹廢得好象是喪家犬的傢伙,你快去看看是不是你要找的人。”

    子貢找了過去,果然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子貢怎麼找到自己的,子貢也很誠實地把那人的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大笑道:“神似,太神似了。”

    其次,方唐鏡透過這個故事引申出了堅持道義的困難。

    聖人爲了傳道歷經了不知多少艱難,可也正因為難,所以聖人才會堅持傳道。

    可見,爲了解決世人的“予知”,首先就是要傳道,然後就是要堅持。

    其三,用語方面有新意。

    破題裡第一句話的“失道”是個雙關語。

    既明指了聖人迷失了道路,又暗指了第一個“予知”。

    第二句話的“喪家犬”又是個雙關語。

    明指了世人不識聖人,暗指聖人傳道之艱辛和堅決。

    破題堪稱完美。

    寫完破題,方唐鏡看向第二道題目。

    第二道題;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方唐鏡想了一會,執筆寫下:

    “事親惟色為難,是子無深愛。夫婦須而愛子,則情篤而自恭。”

    方唐鏡上一輩子的遺憾就是未能盡孝,這一輩子的遺憾同樣如此,因此感悟不是很深。

    因而破題只能從傳統的經典解釋出發去闡述,在中規中舉的範疇裡儘量發掘發揮。

    之所以要先寫下每一道題目的破題,乃是李秉的破卷絕技之一。

    其中之一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覺。

    士子讀書,厚積薄發,在看到題目的剎那,會不自覺地涌出一閃即逝的靈感。

    等到深思熟慮,套入固定的思維定式的時候,往往會落入了俗套。

    而捕捉住這一閃即逝的靈感,就是腦子裏最佳的思路。

    放在行軍打仗上,便是“兵無常形,水無定勢,臨機而決”。

    有些天才將軍便是這樣殺出來的,比如嶽武穆早年帶兵,從不陣而後戰卻能百戰百勝,直至遇到宗澤後,在宗澤的勸勉之下才開始陣而後戰,卻也從不拘泥。

    當然,這必須要有深厚的根底,淵博的知識,敏銳的洞察,三者缺一不可。

    直覺是也是最直接的途經。

    從科學方面來說,現在剛剛開考,正是腦子最活躍,思維最清晰的時候。

    先想出各道題目的破題,要比殫精竭慮做完一道再想下一道,思維不知要清醒多少倍。

    第三道題:

    皆雅言也葉公問孔子於子路。

    我……去,這是一道截搭題。

    連方唐鏡這等記憶力過目不忘的超級記憶達人,也想了好一會,纔想通其中的上下句出處,換了別人,怕是再才高八斗也是要當場傻眼的吧?

    “皆雅言也”出自《論語.述而》裡的“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則出自《論語.述而》的另一段: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人將至云爾。”

    這種毫無邏輯可言,完全不搭調的兩句話硬生生搭在一起,乃是“斷頭無情搭截題”也。

    難度之高,幾乎可以稱得上十步殺一人,難有敵手了。

    但放在第三道題裡,就很是有些講究。

    前兩道題目都很經典,堂堂正正,說明了考官並不想為難考生。

    如此一來,這一屆鄉試佳文自然便是極多。

    要知道,這些經典的題目少有人是沒有做過的,有些人甚至還能默背下許多歷年佳文。

    因此在眾多上佳的試卷之中,就需要一道有分量的題目來衡量考生的水平高低。

    故而便有了這第三道難到飛起的題目。

    果然是條條蛇咬人,這些出題的老學究們,也有一顆報復社會的心啊!

    想清楚了這道題目的作用,方唐鏡心中一動,揮毫寫下:

    “其臭如鮑魚之肆,聖人乃食不厭精。已知其臭如蘭,聖人乃膾不厭細。”

    表面上看,這是在諷刺聖人,看到的人怕都會大怒。

    但略一想,就明白這是反語。

    為什麼如此臭不可聞,聖人反而津津有味不亦悅乎?

    方唐鏡自有道理。

    臭,在特定的情況下解釋為“嗅覺”,並非指臭味。

    在方唐鏡的破題裡,第一個臭,是指真臭,但聖人也是不怕吃的,還生怕不夠精。

    第二個臭,卻是真香,所以聖人更是不怕吃,還嫌不夠細。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聖人眼裏,兼容幷蓄,有教無類,“道無所不在,在螻蟻,在稊稗,在屎溺……”

    只要是道,其實無所謂香臭……

    雅言是道,葉公問子路於孔子也是求道,道,無所不在。

    這類搭截題,考的不僅僅是士子的功底,更多的是天馬行空的思想和隨機應變的反應,以及對於四書五經的理解和活學活用的能力,首重意境其次纔是重文采。

    透過對三道試題的瞭解,方唐鏡已經有了自己的心得。

    以往正常的鄉試,六七千考生,首場便是六七千卷子,算起來便是兩萬的時文之多。

    易位而處,就算自己是考官,也不可能有耐性一題一題看完。

    因而大多數考官都是著重看第一題,這就是重首場,重首題。

    第一題寫不好的,直接完犢子,後面就算寫得試卷長出花來也是無用。

    但這次很不一樣,考官不是官方體制內的,所以出題的風格也不同,評卷的風格自然也會有所不同。

    根據老師李秉傳授的考場兵法,把試題放大到整個前後兩次鄉試的大層面上去看,方唐鏡洞悉了這次鄉試的不同之處。

    方唐鏡已經看出,這次應該是首題和第三題並重的局面。

    有人說科舉能不能中,實是時也命也,相當看命的事。

    可什麼是命?

    在方唐鏡的理解裡,命運這個東西,其實就是大勢。

    個人的命運,其實是大勢裡的一份子!

    時勢造英雄,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比如現在,方唐鏡就看清了這次鄉試的大勢!

    心頭大定。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