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改觀
李治笑著對李世民說道:“父皇,兒臣一直覺得,自己長這麼大了,還沒有為父皇分憂過。”
“這件事情兒臣心裏一直覺得有些愧疚,如果兒臣能夠向其他哥哥姐姐那樣,為父皇分憂,兒臣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聽到這話,李世民卻是搖了搖頭,臉色堅決的說道。
“那可不行,你是朕的兒子,年齡這麼小,去了災區,萬一病了怎麼辦,你母后也絕對不會答應讓你去。”
“你如果去了,你母后肯定會跟我哭鬧,拼了命也要把你給叫回來。”
聽到這話,李治不由得哭笑不得。
“父皇,母后肯定不像您所說的那樣脆弱,更何況兒臣已經長大了,要出去闖蕩,這纔是男子漢的氣概。”
“如果一直窩在皇宮裏,那成了什麼樣子?”
“如果這樣,兒臣只會是永遠長不大,兒臣非常羨慕那些哥哥姐姐能夠參與考驗。”
“只是之前因為年齡的原因,兒臣沒能夠如願。”
“現在哥哥姐姐都不在長安城,父皇為什麼不能夠允許兒臣參加。”
“這對於兒臣也是一次鍛鍊的機會,如果實在不行,父皇還可以再派程咬金大人前往。”
“總之對於這個機會,治兒志在必得。”
聽到這話,李世民不由得雙目含淚,心裏很是感動。
雖然李治說的是讓他給一個機會,可是他心裏卻是明白,治兒這是在為他分憂。
他難道不知道危險嗎?之前他們溝通的時候,治兒已經聽到了。
可是治兒卻不怕危險,一定要前往。
他這不是爲了自己的所謂利益,而是爲了能夠讓他這個父皇在眾人心目當中能夠抬起頭來。
如果這次真的只是讓程咬金去,別人肯定會說他這個皇帝的兒子貪生怕死。
連皇帝的孩子都不願意去災區,反倒是派了一名大臣過來,這是不是說明陛下已經放棄了他們這些子民。
這種時候很有可能會有人藉機生事,到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這是讓人想都不敢想的。
因此如果李治這一次前往災區,可以說是最合適的,除了他的年齡。
而且讓李治去災區,李世民作為父親是非常不捨的。
李治可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最喜歡的孩子,他在兩人的心目中,甚至是比太子還要更重。
而且,他身上沒有繼承皇位的枷鎖,因此,他和李世民之間沒有利益與權力的糾葛,更多的是父子親情。
換句話說,在李世民心裏,李治重點是自己的兒子,而不只是皇子。
可是現在這個時候,讓李治去災區賑災,無疑是最適合的。
雖然他對於程咬金也是非常信任,但是相比於自己的兒子而言,程咬金的身份多少有些不適合。
身為臣子,他就算跟李世民關係再進,本質上跟皇權所處的位置還是不同,難免會做出一些錯誤的決定。
一旦一步走錯,很可能每一步都走不到正路上。
到時候萬一程咬金沒有把持住自己,真的拿了,貪了,他是治還是不治?
怎麼做都是錯的。
可是讓李治去賑災,李世民始終無法下定決心。
一旁的長孫皇后更是在震驚之後哭成了淚人,李治這還沒有確定去災區呢,長孫皇后就已經哭成了這個樣子。
等到時候他真的去了災區,長孫皇后還能受得了思念之情?
“治兒,母后不答應,你不能去,你還這麼小,還沒有離開過母后,若你去了災區有個好歹,母后可怎麼活?”
長孫皇后走到李治身邊,摟著李治哭道。
李治聞言,也是不由得有些不捨,不過他還是非常理智地道。
“母后,兒臣是去賑災,又不是去刑場,您這是幹什麼?”
“兒臣現在就給您跪下了還不行嗎?這是兒臣的願望,母后能不能成全兒臣?”
聽聞此言,長孫皇后頓時沒了脾氣。
“治兒,你真的要去賑災?可是這一趟艱辛無比,甚至還有性命之危,你真的捨得母后?”
長孫皇后雖然愛憐兒子,但是卻也不願違背了兒子的願望,內心不由得很是糾結。
李治猶豫了片刻,拉著長孫皇后的手道:“母后,兒臣當然不捨得母后,但是兒臣是大唐的晉王,這種時候,兒臣就應該肩負起這個責任。”
聽聞此言,一旁的李世民不由得點了點頭,很是欣慰地道:“治兒,你能夠說出這一番話,父皇真的很欣慰,你長大了。”
“雖然你才十歲,但是論膽識,你絕對超過你的太子哥哥,父皇為你感到驕傲。”
一旁的程咬金也是拱手道:“晉王殿下,程咬金佩服。”
此時此刻,程咬金再也沒有把李治當成一個十歲的孩子,而是真正地將他作為一個王爺來審視。
李治身上的那一股自信的感覺讓他不由得有些恍惚。
他好像是看到了李世民年輕時的影子。
一旁的長孫皇后卻是哭訴道:“有什麼好驕傲的,不是你生的兒子你當然不心疼了,治兒,答應母后,不要去。”
李治卻是鑑定地搖了搖頭:“母后,兒臣心意已決,您就不要再勸了,兒臣保證一定好好地回來。”
“不過,父皇,兒臣有一個小小的請求,不知道您能否答應?”
聽到這話,李世民當即點了點頭:“當然答應,你說吧,只要不是什麼過分的要求,父皇能答應的都答應。”
李治笑著道:“當然不是什麼過分的請求,兒臣只是想,請您在適當的時候幫助劉大人推進科舉的改良。”
聽到這話,李世民不由得有些意外,沒想到李治所說的竟然是這個。
李治繼續道:“父皇,兒臣跟劉大人交談的時候,劉大人眼神裡迸發出的光芒讓兒臣很是嚮往,他彷彿是看到了科舉改良成功之後所帶來的美好願景。”
“爲了這個,兒臣也願意付出一點什麼。”
李世民點了點頭,苦笑著說道:“治兒,你真是給我出了一個難題。”
“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我會盡可能推動改良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