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疲累溼寒
秦家人混在村人中間,跟著其他難民一起抱團衝出去,誰也不敢稍遲一步。
璜幫小嘍囉看那麼多人都跑了,還想再追,被其他人扯了一把,纔不甘心的放棄。
他們都是拿錢辦事,動手的時候幫主就說過,可以燒殺搶掠但不能趕盡殺絕。
小嘍囉看見難民身上的包裹,眼睛有點發熱,“跟在別人屁股後面只能撿到些殘羹剩飯,不如悄悄追過去,所有收穫都是自己的!”
“人渣!”瑞安把他打暈了扔在一邊,忽然一聲尖叫在左手邊不遠處傳來,他立刻趕過去救下被抓的婦女。
足足過了一個多時辰,秦大柱才和向瑞村匯合,身上帶了些鐵鏽味。
見到里正還好好的,秦大柱高興的一直笑。
再看一圈,基本上都是熟悉的面孔。
“好,好!我這一路上就擔心你們。”雖然村裏有像汪家那樣無理取鬧的,但也有許多像劉家那樣熱心腸的。
他從小就在村子裏長大,基本上沒他不認識的人,這一走,心裏怎能沒有幾分惆悵?
劉正平也很高興。
但想了半天,最後也只說出來一句,沒事就好。
秦老爺子跟劉家二老爺聊上了。
“你們幾時來的?昨日傍晚還沒有見到,難道是半夜?”
劉家二老爺惆悵的嘆了口氣,“這些日子一直連續趕路,夜裏也幾乎不歇,本以為能在鎮子旁邊留上幾日暫做歇息,沒想到一來就出了這樣的事。”
劉家二老爺是個讀書人,雖然自己只是個童生,但秦承志這個秀才卻受他啓蒙,這也是他老人家一輩子的驕傲。
秦承志把自己的饅頭送出去一個。
雖然涼了,但相比干糧卻軟和細膩,慢慢含著就化了,很適合上了年紀牙齒鬆動的老人。
“這個好!這是細糧吧?這麼大一個真捨得。”劉二老爺只咬了一口就收到了懷裏。
但發白的細麵饅頭還是讓不少人看見了,汪家老太太毫不客氣的伸手,“給我一個!”
秦承志根本不搭理她,反倒是秦老爺子勸了兩句。
“承志拿自己的口糧孝敬師長天經地義,給你算什麼呀?你是師傅還是長輩?平白就給你一個細麵蒸餅?”
雖然寶珠說了是饅頭,但還是會被人叫做蒸餅。
蒸出來的麪餅子可不就叫蒸餅嗎!叫饅頭,奇奇怪怪的。
“你們秦家這是幹什麼?憑什麼他劉家的人就有!我年紀這麼大還不能讓他叫聲長輩?!”
汪老太聽到秦老爺子的話更囂張了,她可是連秦承志的光屁股蛋兒都看過,自然是長輩!
在這邊坐著的都是老人,聽了這話,若有所思。
若按照汪老太這樣的說法,他們所有人都應該拿個蒸餅。
那可是細白麪蒸餅啊,看著將近有兩個拳頭大,看著都饞人。
劉二老爺嘆了口氣,趕在別的人也起貪心之前,拿了半斤麥子,“雖然我教過你讀書,但那都是好多年之前的事兒了,我這個當長輩的,總不能佔你便宜。”
“我估摸這個蒸餅大約一兩半,拿半斤麥跟你換應是足夠了。”
“若有其他人也想跟你換蒸餅,至少也不能低過我這個半師。”
他老人家教村裏孩子讀書幾乎不收費,等到他年紀大了,放眼望去,村裏沒有哪家不承他的情。
這會兒他都發話了,就剩汪老太還是不太甘心,其餘的都歇了那點兒佔便宜的心。
半斤麥子不多,但願意拿來換饅頭的卻沒有。
因為一個饅頭只能吃一頓,半斤麥子卻能吃三頓,沒人會比這些老人更會精打細算。
張氏看到汪老太眼裏的怨,心裏一緊。
本來就跟汪家關係不好,這回又讓汪老太想起來之前的仇恨了,估計都算到一塊去了。
“人多,諒她也不敢亂來!”張氏在心裏記下來這件事。
但到底還是心裏有個疙瘩,讓寶珠離汪家遠點,免得汪家欺她年幼動起手來。
“娘你放心,我有數的!”
寶珠沒有亂走動,反而蹲在婦孺隊伍裡聽著一群大小媳婦抱怨老天爺不長眼,抱怨路上勞累,休息時都用拳頭錘腿,以緩解令人發瘋的痠痛感。
秦大柱跟劉正平介紹了夏侯彥,說是張氏那邊的遠親,又介紹了明心他們的身世。
反正張氏爹孃早死,大伯一家從沒看過她,村裏也不知道她有多少親戚。
劉正平嚴肅的端著臉,“就是有一件事,必須要提前說好。”
“全村走在一起互相雖有照應但也難免有摩擦,所以爲了方便各家一致決定糧食物資統一存放,集中點火煮飯。”
“上交糧食啊,行!”秦大柱答應的痛快。
這樣做吃虧最大的是劉氏宗族,秦家當然沒什麼不願意的。
但上交的只限粗糧,細糧都預設捏在自己手裏,誰也不會交出去。
秦大柱交了搶救回來的幾十斤麥,跟秦承志秦宏偉一起去青壯那邊,領了充當武器的農具在周邊巡邏。
未滿十六的小孩(宏祿宏業宏康),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宏福)和傷患(夏侯彥)不用巡邏。
但夏侯彥即便抹黑了臉,儘量打扮的鄉土,俊秀的外表也引得不少人問張氏他有沒有定親。
張氏哪裏知道,只得呵呵笑了兩聲含糊過去,但這顯然擋不住村民的八卦之心。
“寶珠你知道小夏跟誰定親了不知道?”張壯媳婦眼裏是熊熊的八卦之火,“要是沒有定親,我想給他介紹一個!”
“他定親了,這兩年就要完婚!”寶珠隨口打發了她,跟張氏說了一聲就去外圍溜圈。
趁著沒人,挖了大堆的土又用空間土填上,順便把空間種著的姜也搬出來了。
挪了大概有一百多棵,估摸著差不多夠了就停了手,打發明心去那邊挖姜。
寶珠觀察過了,村裏都有痠痛乏力的症狀,而老年人更伴隨著風溼骨痛等。
拿一批姜對她來說只是動動手的事,村民身體變好利益更大。
“溼氣太重,藥包不方便拿出來,能驅寒祛溼又是本地就有的竟然就數姜最方便。”
此時還有一波人在討論溼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