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功高蓋“主”
一紙令下,朝堂震動!
梁國的文武百官紛紛人人自危,皇宮內外氣氛也瞬間變得壓抑了起來。
無數的侍衛開始自衙門之中走出,出入與朝堂大員的府內外,僅僅半天的時間就有六個一品大員、二十三個二品官員,還有不計其數的小官被革職查辦。
天牢之中的房間都險些不夠。
一些一品大員不乏都已經六七十歲,步入了花甲古稀之年,都依舊被鐐銬鎖鏈附身,推搡拉扯著關押到了天牢之中,牢房的旁邊則是一片哭鬧之聲,一家老小多半都被關押進了牢內,悽慘無比。
一時之間人心惶惶,不管是官員還是平民都嗅到了空氣之中的沉悶味道,令人心慌。
在皇宮宮門之外,一上午的時間便已經簇擁了不少的官員,每一個人都愁眉苦臉,面色悽苦頹然。
他們無疑都是來請罪的。
僅半日的時間便讓他們感覺到了無盡的恐懼,身為大梁人,他們無法脫離大梁,這便是命中註定。
現在唯一的祈求便是想要負荊請罪,然後爭取可以祈求太子放過他們的家人。
“太子,門外一品大員張慶芝在門外跪地求見。”
太子府的門被輕輕推開,隨後一個年過三十的太監邁著細碎的步子走了進來,微微躬身,聲音纖細。
“張慶芝,沒想到這個老東西也對我出手過,哼!”
買噶樂冷哼了一聲,語氣之中一股寒意。
沒有回覆太監的話,然後只是一甩手讓太監下去,明白了太子意思的太監點頭答應道,隨後便退出了殿內,買噶樂的這個意思,顯然是不準備接見這張慶芝了。
而這太監也已經屢見不鮮,這已經是今天太子拒絕接見的第二十五位大人了。
“張大人!”
“張大人!”
“......”
殿外忽然一聲聲疾呼響起,青石板鋪就的廣場之上,鮮血橫流,張慶芝悲愴之餘,已然用自己隨身攜帶的短刀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過是說畏罪自殺到也不為錯。
而隨著張慶芝自殺之後,身邊的一些大臣也不妨效仿他的做法。
殿外的所有大臣內心也變得越發的混亂和害怕。
“太子殿下,您認為這件事情是否有些不妥呢?”
在殿內一直觀察著事情進展沒有怎麼說話的李策突然之間開口說道,因為現在的他已經有點忍不下去了。
外面的廣場之中跪滿了大臣,還有不少人已經為此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景象實在是太過於悽慘。
“有何不妥呢?希望李兄能夠指出來,我倒是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的地方。”
買噶樂淡然一笑,似乎頗為享受一般。
“太子殿下,門外有著這麼多的大臣跪地祈求,而且現在皇宮內外已經搞得人心惶惶,甚至所有的百姓都開始紛紛擔心自己的切身安危起來,這樣下去,我怕是會造成朝堂的動盪,不利於大梁國現在的局面。”
李策沉聲把自己的光點一股腦的說了出來,就算是站在他的角度上面來說這件事情也做的確實有點過了。
畢竟法不責眾,若是一刀切的把所有官員全部打入大牢,那國家的政務誰來處理。
現在這種局面,恰恰好是需要穩定人心的時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的時候。
“李兄,我倒是覺得沒有什麼不妥的,你要是知道,這些人都是亂臣賊子,他們的存在並不能夠給國家帶來多麼大的幫助,更多的則是成為大梁的蛀蟲,成為人民的罪人。”
“若是如此的話,那留他們性命又有什麼用?倒不如趁早給大梁來一個大的洗牌,讓那些有才能的人上位,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幫助到我的大梁。”
買噶樂聲音也變得嚴肅了許多,他自然也不想這樣,但是大梁是他的根。
“但是這件事也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你這樣做未免太過於草率了吧?”李策聲音也變得高了許多。
“我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的和草率的,對於這些竊國之人,我覺得就算是株連九族也不為過!”
“你這樣......”
買噶樂和李策就這個問題開始了爭執,誰都不肯讓步。
最後李策一擺衣袖憤怒的離開。
等回到自己的住處之後,李策依舊感覺到憤憤不平,重重的嘆了一口氣之後便端起了冷瀟瀟給自己倒的一杯涼水一飲而盡。
涼意灌入了自己的喉嚨,一股涼意才總算是沖淡了自己的幾分怒意。
“殿下,我覺得您還是不要過多的參與梁國的事情,畢竟這些事情都是人家自己的內政,我們過多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是不是不太好?”
此時的冷瀟瀟慢慢的走到了李策的身邊,望著李策一臉凝重的表情,隨後試探著輕聲說道。
“嗯,我知道了。”
李策點了點頭,心情也總算是平復了幾分,他知道冷瀟瀟說的是沒有錯的。
這本就是梁國人家自己的事情,自己自然也沒有什麼合適的理由來過多的干預這些事情。
冷瀟瀟聽到此時李策的話語心中才感覺到安穩了許多。
......
城內,雖然這幾天買噶樂的事情鬧得百官人心惶惶,但是隨著李策的事蹟被傳開,街頭巷尾也都開始宣揚著李策幫助梁國打退了強敵的事情。
一時之間李策的事情都甚至被編成了段子在說書人的口中流傳開來。
李策也隨之成爲了梁國的有恩之人。
這幾天不僅僅是梁國的百姓,就連文武百官在上朝的時候對於李策的功績也是頗多讚揚,轉眼之間李策便成了人們口中口口相傳的英雄人物。
而且李策的威望竟然愈演愈烈,風頭也慢慢的有了蓋過太子買噶樂的勢頭。
朝上,一大臣拱手走了出來,面容恭敬,“回稟皇上,臣斗膽提議犒賞大週六殿下李策,以表彰李策救助我們梁國有功,順便以彰顯我們大梁的心胸和氣度。”
此話一出,瞬間在場站立的文武百官便如同炸了鍋的螞蟻一般開始紛紛議論了起來。
一時之間聲音嘈雜,但多半都是一些贊同的聲音,場面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