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呂哲施仁
這是何等的信任?
諸葛亮聽了這個命令之後皺了一下眉頭。
呂哲注意到了諸葛亮的異常,心中沉思。
在看三國演義的出後,曾有一段諸葛亮和魏延之間非常著名的戲碼。
那就是魏延投劉備的時候,諸葛亮見魏延第一眼就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叫人將他架出去砍了。
只不過類似的事情在魏延投靠呂哲的時候並沒有發生。
呂哲還以為三國演義裡面的事情是虛假的,是故意構建的。
事實上,歷史上的以及自己眼前真實的諸葛亮都沒有認為魏延是一個腦後有反骨的人。
一直以來,呂哲都是這麼認為的。
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麵,呂哲都在考察魏延其人。
結果發現魏延其人忠誠度可能不高,比較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
注意,這裏說的是個人價值最大化,而不是個人利益最大化。
換言之,魏延一直追求的是一個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而不是要多少享受,要多少錢。
魏延追求的功成名就。
這也是呂哲敢於讓魏延帶兵出去自己隨意行動的原因。
呂哲自信,自己能給魏延的,曹操和劉備都給不了。
那他魏延從哪裏去反?
再者說了,歷史上,魏延在蜀國那麼艱難的情況下,還依舊沒有反叛。
這就足以說明魏延並不是一個有反骨的人。
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知大義,有小義的人。
只不過此時的諸葛亮為何要會有這種反應?
呂哲心中很是疑惑,但是並沒有問出來。
賈詡皺眉問道:“主公,溫侯和魏延將軍都離開金陵,那金陵的安全該怎麼辦呢?”
呂哲笑笑說道:“交給徐盛和馬岱吧,除此之外,文鴛,周泰也留在金陵,加上我,一共五員大將,足夠守衛金陵安危了。”
眾人皺眉,呂哲所說的這四員將領,其實都算不上是最頂級的大將,讓他們去打一些區域性戰役,完全是沒有問題的。
可如果是想要靠他們鎮守一方,這就不行了。
至於呂哲本人,他們還是不希望走到讓呂哲親自上戰場的那一步。
呂哲見眾人猶豫,笑笑說道:“放心吧,有諸位在此,作為眾武將的腦袋,足夠防守金陵了。”
此言一出,眾人才點點頭。
不錯,有四位能夠打好區域性戰役的將領在,只需要和他們這些謀士好好配合,完全可以鎮守一方。
甚至這樣的陣容開疆拓土都沒有問題。
“既然如此,完全遵照主公的意思去辦。”
此時議定,呂哲又一個問題,猶豫了一下之後,還是說出來了。
“諸位,其實今日我突發感想,覺眾將士已經有四月之餘未曾見到自己的親人了。雖說將士百戰不還鄉,乃是常態,但是我覺得有機會的話,還是要給將士們,尤其是底層士兵們一些關心,或許可以分批次讓將士們回家探親,諸位覺得可否?”
這突如其來的話,讓眾文武都懵逼了。
隨後無一不是感慨的。
能夠為士兵們思考到這個地步的,古往今來,唯此一人耳。
真乃仁之至矣。
不過眾人對於這個建議基本上是持否定態度的。
賈詡第一個說道:“主公,您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為人兵將者,常年征戰在外乃是常態,兒女情長,這些,在他們上戰場的時候,就已經置之度外了。”
上來說的話就這麼重,只差指著呂哲的鼻子說你這是婦人之仁了。
謹慎如賈詡,能夠說出這樣的話,那其他人的話,自然就更不好聽了。
徐庶說道:“主公,是何人在你耳邊聒噪,讓你說出這般不顧大局的話?需要嚴厲懲治其人。”
“主公,切莫要有這等想法……”
一時間種種勸說,反而讓呂哲懵逼了。
這是怎麼了?
最終還是諸葛亮站出來說道:“主公,將士們征戰在外,時間一長,自然就思鄉心切。平日裏,這種思鄉之情會被他們壓制在心中,可若是有人故意點出來,尤其是身為主公的你點出來,這種感情就會徹底無法壓制,到時候一旦家裏有什麼麻煩的話,則勢必會導致軍心大亂。”
諸葛亮這麼一講,呂哲立刻就明白了眾人為什麼要這麼反對了。
確實,若是真的允許部分士兵先回鄉探親,定然會因為種種因素導致他們的心不在戰場上。
畢竟這個時代計程車兵,集體信仰以及覺悟還沒有到那個地步。
也罷,只好放棄這個想法了。
不過諸葛亮的話又讓呂哲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
“對了,若是士兵的家屬在生活上出現了困難,我們是不是要專門組織一個部門幫助一下?”
對於這一個提議,再也沒有人覺得不合適,反而覺得這大大有利於提升士兵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作戰意志。
於是,最終認命虞翻成立了相關部門,建立一套從軍隊到地方的獨立系統。
主要負責對軍屬的情況收集以及反饋,若是出現問題的話,作為報給諸葛瑾主持的軍政部門,讓軍政部門給出一個處理方案。
這件事情對呂哲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甚至付出的成本也不過是給一些人俸祿而已。
除此之外,就是一部分連正常生活都無法維持的軍屬,在我需要給他們一些特殊照顧,讓他們至少過上不次於普通人的生活。
有工作能力的提供工作,沒有工作能力的則提供保底生活物資。
最後就是避免他們受到地痞流氓以及腐吏的欺負。
這個纔是呂哲成立相關部門的最重要的目的。
不能讓士兵在前方廝殺,家屬卻在後方被人欺凌,這不像話。
但是對於吃士兵們來說,確實超越他們生死的大事。
“大王仁厚,古之未有也,我等當效死命啊!”
類似這樣的話,在軍隊裡,突然流傳開來。
眾將們無不發現士兵們的作戰意志以及作戰積極性都高出許多。
有家人的,感念呂哲恩情,知曉自己沒有後顧之憂,
沒有家人的,感念呂哲的仁義,願意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