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提拔楊士奇
利用僧人,幫朱高熾和朱高煦逃脫,這樣燕王就完全沒有了顧慮,便可聽你慫恿了是嗎?
道衍還是道衍,可是我朱允炆卻不是原來的朱允炆了,黑衣宰相,看看我們誰能笑到最後吧。
己亥年四月,秦王和王妃合葬,入鳳陽祖陵。
著京中諸位皇親和朝中大臣前去弔唁先皇和秦王夫婦。
直到大典結束,朱允炆也隻字未提秦王世子繼位之事,只十分悲慼的勸朱尚炳節哀順變,千萬不可過於哀傷,陝西之地他會代為管理,只管安心守孝便是。
而看著朱允炆一臉悲慼的面孔,聽著這些堂而皇之的話,朱尚炳也是徹底絕望了。
而秦王的藩地,不費一兵一卒就收了回來。
而拿朱尚炳做例子,也是爲了給其他的藩王看。
而寧王,谷王和岷王已經各自有了去處,所以都不以為然。
而這兩日進京的蜀王朱椿,和谷王一母同胞,也是不愛權勢的人。
而且已經透過谷王的口,知道了朱允炆的大志,也是十分的支援。
而蜀王也是個不喜歡拐彎抹角的,直言自己不擅帶兵弄政,只喜山雲野鶴的閒暇,封地他不要也罷。
只是他向朱允炆請求一年之期,讓他將封地的未完成的一切都安排妥當,便願做一個閒適自由的王爺。
蜀王說這些話也是有些謙虛了,朱允炆是知道的,蜀王雖然不像谷王和寧王一般有開疆擴土的大志,卻也不像岷王那般只想躺平。
他蜀王是真的能被稱得上君子的人,爲了不給朱允炆添麻煩,不僅請求將封地安排的妥妥貼貼,更是說自己什麼也不擅長,只想悠閒自在。
而這蜀王,是真真一心為民的人,他雖然不擅領兵,卻善於治理,所以朱允炆不禁準了他的請求,更是允許他回封地長久治理,只收回了他的兵權。
蜀王得了這份恩典,自然是對朱允炆更加的感激。
“不知蜀皇叔可願替朕主持先皇祭奠,皇叔才華超眾,是不二之選。”
“臣,任憑驅使。”
蜀王是個識大體的,之前不能回京,他每年的清明都會私下祭拜,而當初不能回京的詔令,也是讓他沒能見到朱元璋最後一面,如今安排他做這件事,就當是一個補償吧。
殿裡該到的官員也都到了,朱允炆便示意眾人開始商議祭奠太祖的事情。
由蜀王決斷主持,而朱允炆只用最後蓋印便可。
安排好了這件事,朱允炆掃了一眼在場的官員,有一個身影吸引了他的注意。
在場的都是文官,末尾站著一個不起眼的小官,朱允炆一眼就看出是楊士奇。
這不禁讓朱允炆想起三楊輔政,歷史上大明有三位楊姓內閣大學士振興朝綱,這其一就是楊士奇。
按歷史脈絡,剩下的兩位名叫楊榮和楊溥的還得要五年纔會露面。
而楊士奇也是在內閣形成之後纔開啟了高光時刻,如今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官而已。
不過這翰林院倒也是常常得到皇帝親自問候,文官清流,也是挺受寵。
而今日不僅僅是爲了商議太祖祭奠的事情,也是爲了皇明祖訓頒佈適宜。
這是自從朱元璋時期就著手辦的事情,雖然還沒有正式釋出,但是各皇親國戚手裏都是有一份。
而如今朱允炆對裡面的一些條款進行了更改,自然是需要重新版印發下去的。
這更改的條例,就是針對西南地區的,沒有什麼不徵之國的說法。
這次正好跟著太祖祭奠釋出,一是順應太祖心意,二是體現他朱允炆的仁義道德,以收天下之心。
“翰林院一眾編制皇明祖訓,甚得朕心,賞俸一年,著楊士奇調戶科給事中。”
而楊士奇單獨得了這一份詔令,是有些奇怪的。
這次調官看似是平級調動,實際上是升遷的。
雖然離皇上的關注是遠了一些,但是離權利中心又近了一步。
戶科是六科其一,六科的權利比翰林院大的多。
皇上交代給衙門的事情,六科每五日便要銷核一次,凡是不按規矩來的,通通直接上報由皇帝決斷。
而且日常還要參與朝議,監督官員的選拔錄用,審理犯錯官員。
這六科最大的體面,便是敢駁皇帝的面子,如果皇帝的詔書若是六科官員認為不合適,便可直接駁回,不往下頒發執行。
六科權利之大,實在是楊士奇不敢想的,而如今將自己調入,是重視自己。
他不過是翰林院小官,而說來也慚愧,這次參與明皇組訓的編制,竟然是他當官以來第一次接的體面任務。
而還是因為人手短缺才用了他,而這種大型的集體工任務,卻是體現不出某個人的能力,但也因此見到了皇上,受了賞賜。
而此次機會就在自己眼前,可一定要抓住了,不能讓皇帝陛下失望。
要說自己其實根本沒好好瞧過皇帝,平時也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輩們站在前面,他根本沒資格上前。
而就算這樣,朱允炆還是注意到了他,還有這種好事,楊士奇簡直要被這突如其來的驚喜砸暈。
“士奇,快謝恩啊!”
一旁的王叔英看著楊士奇呆愣的模樣,不由得拿胳膊肘暗暗戳了戳他,小聲提醒道。
而楊士奇如夢初醒,條件反射般跪了下去,喊道:“謝陛下隆恩。”
“平身。”
楊士奇呆愣愣的站了起來,朱允炆又繼續說道:“戶科正是忙的時候,你幫著尚書分擔一些吧。”
“是!”
對於朱允炆的信任,楊士奇是誓不辜負。
“行了,你們商議好了就開始辦吧,朕還有別的事情要處理了。”
“臣等告退。”
“臣等告退。”
朱允炆接下來就要著手解決那幾個藩王的事情了,而這戶部的儲備工作就極其重要。
戶部尚書鬱新是很可靠,但是隻他一個也是忙不過來,下面要忙賦稅改革,秋收…一大堆子事情。
而且這萬一真的到了宣戰的地步,這糧草還得戶部去運,只靠尚書一個人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