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殺心大起
這戰爭向來是第一戰最為關鍵。
不僅奠基了以後戰爭的走向基調,而且對敵方的震懾和壓制也是十分關鍵的。
而拿趙宗壽開刀,他朱允炆必須以壓倒性的氣勢和實力碾壓他,才能一戰成名。
其他的部族見勢也會對大明多有忌憚,初步的立威也才能達到效果。
只是該如何去實現呢?
像一般的兵器,他們常年戰亂早就是司空見慣,根本沒什麼威懾力,就算用兵計策不如大明,他們也不會有什麼畏懼之心。
而改良的新式火器,還未成熟到能進行外部實戰的程度。
“如今,只好再請你幫幫我了。”
朱允炆看著自己的右手喃喃說道。
如今,藩王未全部回來,而且就算要祭拜太祖,那也得挑個黃道吉日。而這空檔期,朱允炆也可以全心全意的去考慮西南之事。
此次趙宗壽之事,必得慎之又慎。
這不僅關係着朝廷在西南的地位,更是為以後平定西南做了個基礎。
所以他不能貿然集合兵力去攻打西南,如今開戰的理由很充分,差的只是派兵佈局的計策。
而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如今朱允炆將錦衣衛的滲透重點放在了西南,而這幾天下來,獲得的情報也是寥寥無幾。
之前在鳳陽一帶,情報像雪花一般源源不斷的擁過來,如今換了西南,卻十分有限。
朱允炆由此便意識到錦衣衛的不足。
錦衣衛在廣西一帶,根基薄弱。
而如今他接到的一封重要情報,卻不是透過錦衣衛傳來,而是西南官員傳來的緊急軍情。
朱允炆本以為是龍州的,萬萬沒想到,竟然還有奉議州、南寧州。
原是趙宗壽在計劃敗露後,本想著一石二鳥。
找人殺了岷王,嫁禍給黃氏。
這樣,沒了岷王,就沒人知道自己的計策,而黃氏也將必死無疑,他只用坐收漁翁之利,穩穩地當上龍州的土司就行了。
只是萬萬沒想到,這岷王竟然仗著自己身邊侍衛的保護,死裏逃生。
還透過官道,快馬加鞭的跑去了京城。
趙宗壽頓時慌了。
要是他沒有殺岷王的想法,就算誣告黃氏的事情被拆穿。
龍州山高皇帝遠,朝廷鞭長莫及,他也不過被呵斥幾句。
最後總是高高拿起,輕輕放下。
這糟過了之後,依舊能跟黃氏鬥智鬥勇,當上他的土司。
只是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動殺岷王的念頭,更不該讓岷王成功逃脫。
生生是一副好牌被打了個稀巴爛。
知道自己的下場,趙宗壽乾脆殺了黃氏母女,做上了土司之位,將龍州先牢牢的捏在手裏。
之後更是沒閒著,到處聯絡早有反叛之心的各州和各部族,遊說他們聯合起來反對大明,而這些蠻族本是當地土司,明面上偏偏要受到大明的管制。
他們早就不滿意了,一見有人帶頭,立刻是群起應之,叛亂迅速席捲整個西南。
很快,慶遠府、太平府等蠻族聚集多的地方,叛亂愈演愈烈,已經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朝廷下派廣西布政司州府的官員,盡皆被滅。
男女老少通通不放過,情報中三言兩語寫著,血流遍地。
朱允炆眼中滿是殺意,好啊,大明還沒找你們算賬,你們倒是先反咬一口,真是一副好狗做派。
官員被殺,百姓也被搶奪物資,搶不走的,就被燒了。
大火連綿不斷,百姓燒傷燒死無數,流離失所。
便連案牘上,封情報的紙上,也沾著鮮血,因為鮮血層層疊加已經乾透,所以呈黑色。
朱允炆能想象到,軍驛道上,多少傳訊驛卒死在蠻族的刀箭之下,才讓這封情報傳了出來。
他們本該活的好好的,陪伴在妻兒身邊纔對。
龍州,廣西,趙宗壽,一個也不能放過。
朱允炆拳頭收緊,欺人太甚,當他大明只是紙糊的老虎嗎!
“本不想對你們如此殘忍,可你們如此這般,那怪不得我了。”
他本不想先把事情鬧得這麼大,只是如今動我大明疆土,殺我大明百姓,他朱允炆也不再猶豫。
“來人,傳左軍都督府左都尉楊文進宮。”
朱允炆眼神冰冷。
廣西都司本屬於右軍都督府管轄,只是,先前右軍都督馮誠涉及到了馮勝,剛被他貶了。
新任都督韓觀未必是那些狡猾蠻夷的對手,貿然出兵,肯定會失利。
朱允炆不打沒把握的仗。
楊文先前曾任右軍左都督,對廣西熟悉,也能迅速上手。
他要拿廣西立威,就得靠楊文。
朱允炆在武英殿接見楊文,畢竟,他還有個大殺器要給楊文。
“臣楊文,見過陛下。”
“楊愛卿請起。”朱允炆直接道,“今日朕讓你來,是爲了廣西叛亂一事。”
“臣願為陛下先鋒,蕩平廣西叛亂。”
“好!”朱允炆撫掌,“將東西拿過來。”
隨後,楊文接過小太監遞來的器物,有些摸不著頭腦。
“你我自然是放心的,只是這西南蠻夷太過囂張,恐怕一般的兵器還是鎮不住他們。”
“此物名為威武彈,你拿在手裏也應該知曉它的份量並不重,便於攜帶。”
“你也不要因此小看它,有了此物,120丈之內,所向披靡。”
聽了這話,楊文險些拿不住手裏的威武彈,120丈啊,那可是將近一里地啊。
就這麼個小玩意,方圓1裡所向披靡,楊文不禁傻笑了起來,這仗大概只他一個人去就夠了吧。
“陛下,這難道是軍工處的新兵器?”
朱允炆招攬優待工匠的事情,早就是傳的人盡皆知,不是什麼秘密了。
而原本還有些言官上書陰陽怪氣的嘲諷過他朱允炆,說他背離先皇,重用這些低賤的人,實在是寒了他們的心。
而這些人所說,朱允炆卻不能貿然迴應,反駁會讓這些言官越是來勁,而貶官又會讓人詬病,搞不好落個苛待官員的名聲。
所以朱允炆只好裝聾作啞,借用周王一戰正名,也堵了言官的口。
之後他朱允炆再有什麼動作,輿論阻力就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