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前往鳳陽府
如果不是王忠提醒他,徐輝祖還想著剛纔的事情愣神。
“你不僅是魏國公還是中軍的左都督,不管遇到任何事都不能如此驚慌,不然朕如何把這麼重要的事交給你。”
聞言,徐輝祖連忙跪下認錯。
就算遇到鳳陽府的變故也不會引起徐輝祖的慌張,只是他剛纔想著錦衣衛的事情,這纔沒有注意到皇帝的問話。
回想起之前,從錦衣衛建立開始,就審理了很多官員。
朝廷中的官員們,遇到錦衣衛的人都是避之不及躲著走。
“臣知罪,請陛下寬恕。”
徐輝祖慌忙拱了拱手說道。
“無妨,魏國公叫上齊泰和茹嫦先去準備一下,一會隨朕去鳳陽府看看情況。”
“朕不相信,這宋國公和周王能掀起多大的風浪。”
“陛下,萬萬不可啊。現在鳳陽府擁有一萬五千多名士兵,如果周王再帶著人過去,情況將會更加糟糕,這麼危機的時刻,陛下千萬不能到鳳陽去啊。”
一開始時徐輝祖就勸誡朱允炆離開太僕寺,回到京城,這樣不管馮勝想做什麼大逆不道的事兒,都在陛下的眼皮底下。
現在鳳陽府已經危機四伏,陛下在這個時候回去實在是太危險了。
“陛下,您只需下令,讓臣帶兵前去鳳陽府,臣必會捉拿馮勝等人回來。”
“你不用勸了,朕心意已決,不管怎麼說,朕還要喊周王一聲叔父,朕倒要問問他,為何要陷朕於不義之地。”
朱允炆搖了搖頭拒絕道,緊皺眉頭。
他就是要給各藩王一個警告,告訴他們圖謀不軌的下場。
再說了,朱允炆早就在鳳陽府安插了很多人,根本不會有徐輝祖口中說的那麼危險。
如果連他自己都害怕到不敢去,他還做什麼皇帝啊?更別說和各藩王對抗了。
徐輝祖明白陛下決定的事情就不會再改變了,於是不再勸阻,只是連忙讓齊泰和茹嫦他們增加防護,一定要確保陛下的安全。
現在英武和飛熊未能成功換崗,要是鳳陽府李英芳左中兩衛並沒有跟著宋國公,那麼他們就有把握從這兩個方面控制住鳳陽府。
他們帶著長淮衛在外面包圍住鳳陽府,左中兩衛還有武英和飛熊在裡面配合好,他們一定能把宋國公捉拿歸案。
只是現在,唯一可能發生的變動就是他們還不知道李英芳的態度,如果他要幫助周王,很有可能會出現變局。
徐輝祖心裏不由得擔心起來。
只是,當他們來到英武的衛所看到的一幕,卻讓徐輝祖睜大了眼睛。
這穿著白色的鎧甲,胯下騎著玉驄馬的人竟然是徐妙錦。
這個丫頭前兩天還委屈的說陛下要趕她走了,怎麼會出現在這裏?
看到他這個不諳世事的妹妹,現在穿著鎧甲出現在這裏,徐輝祖不由得變了臉色。
如果不是朱允炆還在這裏,他一定會揪起徐妙錦的耳朵讓她不要在胡鬧了。
現在鳳陽府隨時都會有危險,你都那麼大的人了,不知道此刻應該躲起來嗎?
原來朱允炆早就安排好了,正等著陛下命令的人不止是徐妙錦還有李增枝。
而徐妙錦的身後,不僅站著英武和飛熊兩衛,還有臨時組成的火銃衛。
而且這些火銃衛每一個人身上還帶著一把新型火銃。
這把火銃和之前有很大的不同。
這些就是朱允炆命令工部尚書鄭賜帶著火藥局和寶源局製造出來的火銃。
才短短几天的時間,就製造出了三眼火銃,相較於之前的火銃威力更強,射程也更加遠。
製造過程最開始時有些麻煩,等火藥局的工匠們全都熟悉了火銃的製作過程時,速度也就越來越快了。
這樣的速度,這樣的效率,就算是身為魏國公的徐輝祖也感覺到不可思議。
而徐妙錦接著陛下要趕她走的理由回到京城,才幾天的時間就完成了火銃衛的所有調動,一直到親眼看到3600人手拿三眼火銃時,她還是感覺到不可思議。
而徐妙錦回到京城前往火藥局時,才發現她只是去了太僕寺兩天的時間,火藥局就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那些製造工匠們不再怠慢,而且幹勁十足,相互合作,形成了一種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
不再是一個人完成從槍身的製作到火藥的填充,這種只能依靠製作工匠自身工藝的方式已經不存在了。
不僅大大減少了火銃的折損率,而且增強了射程威力。
這種流水線式的製作方式,可以根據工匠們所擅長的地方合理分配工作,火銃製作最困難最關鍵的步驟就讓那些經驗更豐富的工匠來做。
簡單的流程就讓那些經驗不足,或者新手來做。
這樣他們只需要幾個人便組成了製作小組,製造也效率大大提高了。
慢慢的火藥局就形成了一個軍工廠,而他們的任務就是製作三眼火銃。
看到這些後,徐妙錦不由得對朱允炆更加欽佩。
她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製作流程和方式,陛下真是個神人,竟然能想出效率這麼高的協作方式。
“你不僅完成了朕交給你的任務,還做的這麼好,朕很欣慰。”
朱允炆笑了笑說道,接著看著那個剛剛組成的火銃衛,他們還沒有準備好統一的盔甲。
由於時間緊迫,還沒有來得及確定引領火銃衛的人。
最後,朱允炆和徐輝祖一塊思慮了兩天,才決定讓兵部尚書茹嫦領導火銃衛。
今天是他們第一次面對突發狀況,卻沒有從他們的臉上看到有一絲的畏懼,全都整裝待發,精神抖擻。
此時此刻,他們已經成爲了京城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朱允炆上下打量著這些剛剛組建成的火銃衛,興奮不已。
一開始,他還以為這種和其他兵種有很多不同的火器兵,在大明建立起來以後,就會因為無處施展能力而慢慢消失。
看到這些精神抖擻計程車兵,朱允炆感覺是自己多慮了,大明的未來也許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