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不能辜負皇上的苦心啊!
坐在中間年長一點的大漢伸手擋住了兩人。
“你倆別吵了,吵也沒用,你們說的都不對,為我大清王朝做的最多貢獻的非施琅施大人莫屬,是施大人收復的苔灣,李大人頂多就是在旁邊出了出力,重要的是人施大人給力。”
“你看咱們皇上把任務交給施大人,施大人二話不說,咔咔幾下拿下苔灣,就這功績,你們自己說說,要說貢獻最大,施大人認第二,誰敢認第一?”
聞言,剛剛還在爭吵的二人本還想反駁什麼,但好似對方說的在理,一時語塞,愣在那裏,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考場中,康熙看了看題目,也是一陣糾結,到底選誰呢,每一位大臣都有貢獻啊,而且領域都不同,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時犯了難。
韋府。
韋小寶嗑著瓜子兒,指了指光幕。
“多隆大哥,你說皇上會選誰啊。”
多隆搖頭,他也覺得這一題不好選,那些個朝中大臣做的貢獻都挺多的,確實不好分出哪個更好。
“這個我確實不大清楚了,但是我感覺皇上會選擇納蘭大人或者索額圖大人。”
“為啥,請你說個明白。”
韋小寶一臉求知慾爆棚。
“因為在兩位大人在計謀扳倒鰲拜這狗賊事,出了很大的力,這也穩固了皇上的皇權啊,肯定選他倆。”
“你要是這樣說,好像也確實沒有毛病。”
隨後,韋小寶又一副事不關己的嗑著瓜子。
這時,康熙已經做出選擇,思前想後還是選擇了周培公。
周培公這個人雖屢次逆龍鱗,但康熙對他極為器重,周培公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尤其是在平定王輔臣叛亂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清朝皇宮。
周培公看著光幕中康熙選擇了自己,心中泛起感動,原來在皇上心中,自己居然貢獻最多。
看來以後要多賣力點了,不能辜負皇上的一片苦心啊。
這時,一旁的隋煬帝楊廣慎重的思考著。
他內心還是很清楚哪些是對國家做了貢獻的大臣,但要說誰做的多,這一點到真不好評估,也不是他妄加評論。
既然考官大人說過可以用一次場外援助,反正最後一題了,不用白不用,這樣好好商量一下,也不是件壞事。
思及此,隋煬帝便拉動了旁邊的繩子,光暈一閃而過,消失在考場中。
隋朝皇宮,楊廣回到自己的皇宮,立馬召集各位大臣進行商議。
“各位愛卿,題目你們已經看見了,對於人選心中可有答案啊。”
“依微臣之見,皇上應該選楊素楊將軍。”
“為何?理由呢。”
楊廣看了看旁邊被點名的楊素,二人目光相交。
“楊將軍可是皇上登上皇位的第一大助力啊,第一時間就穩固了皇上的皇位,這等貢獻難道不能當第一嗎。”
一位擁護楊素的大臣道。
楊廣聽完連連點頭,“還有持其他意見的嗎?”
“皇上,臣卻覺得應該選樊子蓋樊大人。”
楊廣看著那位說話的大臣示意他繼續。
“皇上忘記了自己曾經說過,當年漢高祖劉邦讓蕭何留守關中,漢武帝劉秀讓寇恂留守河內,守住了帝國事業的核心,最終成就了帝業,您還說過樊大人就是您的蕭何、寇恂。”
楊廣聽完看向樊子蓋。
自己確實說過這樣的話,帝國核心地帶的安全是極為重要的,他需要樊子蓋這樣的人替他守護他的事業。
楊廣陷入沉思之際,這時又有大臣說道。
“微臣倒是覺得裴矩裴大人當之無愧,因為皇上曾說過裴大人很瞭解皇上的意圖,如果不是十分忠於國家,怎麼會如此瞭解呢。”
聽完這話楊廣皺眉,並未說什麼。
半晌,楊廣抬頭掃視了朝堂上的大臣一眼,隨後道。
“拿出個方案吧,舉手投票好了,贊同的人多就選誰。”
此話一出,剛剛被提出來的三位大臣身後便站滿了人,楊廣也吩咐著太監數好人數報備給他。
最後還是樊子蓋勝出,楊廣見狀回到了考場寫下了答案。
考場中,第二個場外援助的就是梁元帝蕭繹。
光暈一閃回到梁國,跟一眾大臣一商議,最後選定了王僧辯。
很快便回到了考場中填上了答案。
另一邊,宋太祖趙匡胤也是一臉糾結看著考題,不知道應該選誰,看了看剛剛消失的梁元帝,幽幽嘆口氣,也伸手拉了拉旁邊的繩子。
宋氏子孫看見自家祖宗的操作,也是一臉不解。
趙匡胤回到自己的皇宮中,急忙問道等候在此的大臣們。
“各位愛卿,抓緊時間,說出你們心中的人選。”
“皇上莫急,微臣覺得要論貢獻最多的話當屬趙普趙大人。”
“雖然趙大人是一名文官,但是極其擅長謀略,而且趙大人為皇上謀劃陳橋兵變,輔佐皇上登基,後來還平定了李筠和李重進的叛亂。”
“單論此舉已然是第一人了。”
趙匡胤聞言心中也是暗歎,確實如此,趙普在他心中是最重要的謀士和文臣。
“臣到以為應該選王審琦王將軍,王將軍有勇有謀,征討叛軍,屢建奇功,所以臣以為王將軍當屬第一人。”
“齊大人你說的那話我就不贊同,王將軍是屢建奇功,但是與趙大人比起來,就是差那麼一點。”
“你說差就差啊,不懂就不要在皇上面前丟人現眼。”
“嘿,你說啥呢,有本事再說一次。”
說著忍不住的向對方撲去。
“放肆,攔住他倆,一天天丟人現眼的,好了,馬上給出答案,不要在哪裏唧唧歪歪的。”
趙匡胤一臉不爽的看著那兩個吵起來的大臣,有點後悔回來援助。
過了一會,大臣們站隊完,更多的是站在了趙普的身後,所以毋庸置疑,宋太祖選擇了趙普這個答案。
一臉不爽的回到考場,提筆寫下了答案。
時間一分分過去,選擇場外援助的皇帝越來越多,大家都抓住了這次機會,回到自己的國家和大臣們商議。
作為有千古一帝之稱的秦始皇嬴政,同樣拉動了身邊的繩子,在所有人驚訝的目光中消失在了光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