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甄姜來信
公孫瓚認為兩人所言都有道理。
這次他和袁紹開戰,結果大敗虧輸損兵折將。
他需要補充兵員,更需要馬。
因為白馬義從都是善於齊射的勇士,而這次與袁紹一戰,這支精銳損失十分嚴重,需要大量補充馬匹,如果真能從王也那裏換到馬的話,那確實是件大好事。
但,王也會答應用糧食換馬嗎?
還有,對於田豫提出的交好王也三面夾擊袁紹,他認為王也還沒有這個實力。
王也新敗,還有黑山軍和詾奴兩大強敵,怎麼能騰出手來對付袁紹。
而且王也的兵力太少,四萬多人能頂什麼用。
公孫瓚還是傾向於用糧換馬。
他向眾人說了自己的想法和擔憂。
公孫範一臉得意,而田豫則心中輕輕一嘆,對公孫瓚頓感失望。
公孫瓚只看眼前利益,卻不從長遠利益考慮,實在難成大事。
田豫突然想到了王也,心中不禁感慨,王也還未到弱冠之年,卻做出了諸多驚世之舉雖然他現在遇到了困難,但龍困淺水,那也是龍,遲早要飛騰九霄,龍興雲屬。
不如投了王也,一展平生所學。
這時一直沒有說話的單經道:“主公,我認為,我們可以先運糧過去,然後見機行事。”
“如果王也不換馬匹,我們也可以將糧食按照行情價賣給他,那樣咱們也能有三倍的利潤!”
“有錢賺,我們幹嘛不賺?”
聽完單經的話後,公孫瓚不再遲疑,直接拍板:“那就賣!”
與此同時。
鄴城。
大將車府。
袁紹坐在堂中,視線從田豐、審配、許攸、郭圖、逢紀等人臉上掃過,淡淡地道:“晉陽城缺糧的事你們都知道了吧?”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
袁紹冷著臉道:“上一次被王也趁亂逃脫實在可惜,這次不知各位有何計策!”
王也逃脫,袁紹十分光火,尤其是知道王也還劫走了兒子的未婚妻,還有那句“賠了夫人又折兵”簡直啪啪打臉,真是令他顏面掃地。
直到現在,每每想起這件事,他心裏仍憤懣難平恨得牙癢癢。
“啟稟主公,王也雖然與我們有嫌隙,但現在並不是收拾他的好時候,咱們還有黑山軍這個絆腳石要處理。”
許攸道:“再說,王也有一億八千萬錢,而我們糧草充足,我認為這個買賣可以做!有了這筆錢,我們就可以更換新的鎧甲和武器,近一步增強我們的實力。”
“許子遠,你這是資敵!
許攸剛說完,審配立刻指著他怒道:“王也是一頭猛虎,決不能給他壯大的機會,即使現在我們一時無法消滅他,但我們可以慢慢削弱他的力量,限制他的發展。等到我們騰出手來,就可以一舉將其消滅!”
審配為人正直,對袁紹十分忠心,他是袁紹除了田豐外最為看重的謀士。
“哈哈哈!”
許攸看著審配大笑道:“審別駕,你以為我們不去賣糧食就沒人去了嗎,我可以和你打賭,周圍幾個州郡的糧商肯定聞風而動。如果咱們不去,這一億八千萬錢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吃到肚子裡!”
聽許攸這麼說,袁紹一時遲疑不決。
他想了想道:“子遠說得對,先把錢賺回來再說。至於限制晉陽軍發展,等賺了這筆錢再說。”
袁紹最後還是選擇了許攸的計劃。
不過,他不知道的是,其實許攸家就是一個大糧商。
對這筆錢動心的不止公孫瓚和袁紹,其他州郡的糧商以及其背後的家族都在商量著販糧之事,打算從王也手裏狠狠撈上一筆。
畢竟王也有一億八千萬錢。
這可不是一筆小錢。
事情傳出一週後,無數糧商紛紛押著糧食出發。
一時之間,前往晉陽城的官道上全是押送糧食的車隊。
一個個車隊首尾相接,連成了一條長長的黑線,向晉陽城方向徐徐前進。
而晉陽城也派出了軍.隊保護這些糧車的安全。
其實,現在的幷州南部治安非常好,與之前有天壤之別。
白波軍被王也趕到了河內,正在舔舐傷口;黑山軍正面對袁紹的報復無暇收拾王也;南詾奴一兩年內恢復不了元氣。
所以,幷州南部出現了幾十年來難得的安定局面。
就在大批糧隊正趕往晉陽城之時,晉陽城內卻是一副熱鬧非凡的景象。
造成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王也,正和郭嘉等人指揮十萬饑民擴建城牆,清掃城市衛生,修建窩棚,捕魚挖野菜,準備迎接寒冬的到來。
晉陽城缺糧的訊息傳出半個多月後,如今晉陽城內到處都是從各地趕來,準備大發一筆橫財的糧商。
令這些糧商驚訝的是,城內外並沒有像他們想象的,路有餓殍,饑民遍地,到處都是便溺之物,一派雜亂無章的景象。
城外,統一規制的草棚,一座座排列十分整齊。
難民們雖然面有菜色,但精神飽滿,眼中充滿了對生活的希望。
路面上,甚至角落裏,都沒有垃圾和便溺之物。
人們想要方便,都去一個叫“廁所”的地方解決。
令糧商們倍感意外而親切的是,在城門上竟然懸掛有一個用紅布做的橫幅,上面用墨寫著:“歡迎各地糧商蒞臨晉陽城!”
城門口的官兵檢查嚴格,並沒有出現吃拿卡要的情況。
進入城內,街道十分乾淨,各種店鋪鱗次櫛比,看著沒有一點衰敗的景象。
看到眼前這一幕,走南闖北的糧商們無不感慨,他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重視衛生的州城。
不過,也有糧商不以為然,“都快餓死了,還搞這一套虛頭巴腦的玩意兒。”
還有一點令這些糧商沒有想到。
王也竟然專門為這些糧商安排了住宿的客棧。
真是事無鉅細。
糧商的到來,使得晉陽城突然熱鬧了起來。
城內的各家酒舍、勾欄天天都是人滿為患。
最先趕到的糧商,找到負責收糧的徐庶。
徐庶也不含糊,出手十分闊綽,六百錢一石的高價來多少收多少,這些糧商賺的盆滿缽滿。
賺了錢,這些糧商也不急著走,而是到酒舍勾欄消費,可謂日日笙歌。
消費幾日後,到了離開的日子,總要買些東西帶回去。
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王也竟然都替他們想到了。
城內有一家名為“明鏡齋”的店鋪。
這家店鋪只賣一種的東西,那就是鏡子。
他家的鏡子可不是銅鏡,而是一種可以將人照得纖毫畢現的石頭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