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張良計(上)
這就是秦陽所佈下的天下大局。
能直接動搖劉邦根基的佈局。
劉邦如何也想不到,楚軍竟然能把手伸到蜀地去。
更讓他想不到的是,轉眼之間,面臨四面楚歌境地的竟然是他。
鍾離昧攻壽春,這是在威脅他的右翼。
於遠英下下邳,這是在攻他的左、翼。
項羽已在烏江站穩腳跟,不日就要從南面攻來。
更可氣的是,劉邦退到城父,還得再退。
若是不退,他將重演項羽在垓下的悲劇。
歷史三年,劉邦才從成皋打下西楚,這不過纔過去半月,他又要將所佔之地,盡數返還。
他實在不甘!
奄奄一息的劉邦,在手下悉心的照料下,才漸漸甦醒。
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見張良。
劉邦一把握住張良的手,問道:“子房,如今我漢軍大勢盡失。”
“莫是天要亡我大漢呼?莫是天要絕我劉邦呼?”
劉邦的悲切張良看在眼裏,這就像項羽敗逃烏江,長嘆時運不濟一般。
失敗並不是沒來由的,勝利也並非都是靠僥倖。
項羽之所以能成事,是因為他能聽從秦陽的安排。
而秦陽又的確是這個天下為數不多的絕頂之才。
秦陽的智慧能甚至能讓項羽改變心性,對他言聽計從。
這纔是項羽能成事的關鍵。
這也是張良最佩服秦陽的地方。
至於秦陽的連環計,在張良看來遠不如秦陽的拿捏項羽來得高明。
而劉邦失敗的關鍵原因,在於輕看了秦陽。
以為大勢在握,一人之力無法扭轉局勢,所以他們根本沒把秦陽放在眼裏。
當張良看出秦陽的連環計時,秦陽已佈局完畢。
連連相扣,張良想破局,但已來不及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秦陽的門客運氣足夠好。
在戰略謀劃的前提下,還斬了兩名絕對意義上的左膀右臂。
張良回想這短短一個月來秦陽的所作所為,可以用算無遺策來形容。
明謀、陰謀,相互加持,相互協從。
當你看清了一條計謀,他下一條計謀已經開始展開。
張良嘆道:“秦陽之智,人間不該有。”
“但天道總是公平的,沒有絕對意義上不可破的死局。”
劉邦病中驚坐起,激動道:“子房有破局之法?”
張良點頭,但臉上似有難言之隱。
張良轉身背對劉邦道:“漢王,你我君臣,或有一別了!”
劉邦聞言,嘴巴長大,眼淚一下子就流了下來。
“你在說什麼?子房!”
“難道你也要離我而去嗎?”
“命也!悲也!這真是天要絕我劉邦啊!”
劉邦的悲嘆,或有一部分虛情假意,但他的慌張一定是真的。
在最後追擊項羽的這一個月,張良也漸漸看清了劉邦的為人。
劉邦心胸狹小,有妒才之心。
從他對待韓信的態度,張良已經看到了劉邦要卸磨殺驢的決心。
若他真信任韓信,就不會讓他去進攻九江。
對衡山王吳芮,劉邦從心裏,其實早希望他造反的。
甚至他還想留給吳芮一個罪名,不然他也不會坐視英布被吳芮和鍾離昧夾擊。
劉邦很多時候,劉邦都在驅虎吞狼,只是他低估了秦陽對大局的掌控。
秦陽終究不是他能算計的。
劉邦的腹黑,讓張良知道,劉邦若得了天下,必定就是清算。
看清了這一點,張良纔會對劉邦失去信心。
劉邦的心胸若再能容下更多的東西,就算秦陽再如何多智近妖,也不可能把劉邦打得如此毫無反手之力。
與君王交,共患難易,同富貴難。
張良也不是什麼只讀聖賢書的愚蠢之人,他能容忍王權霸道。
也能容忍下劉邦心底的灰暗。
但他卻不能再盡力輔佐劉邦了。
他怕劉邦在困局之下對他產生依賴。
他更怕自己深陷其中,最後連自拔的機會都沒有。
人終究是自私的,為劉邦的天下,不顧自身性命,張良還做不到。
張良道:“漢王,我身患舊疾,恐已是時日無多。”
“希望漢王能允許在下,在生命的最後能回故地,落葉歸根。”
張良要退隱,他不得不退隱。
因為在他看來,劉邦和項羽得了天下,都不是自己最想看到的局面。
劉邦得天下,或利天下蒼生,但他們這些輔佐之臣一定會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
項羽得天下,那簡直是天下蒼生的噩夢。
劉邦不容人,但他會利用。
項羽不容人,那就是真的你活在這個世上都是一種錯。
項羽屠關中,田橫造反遷怒齊人。
這兩件事,就可說明,項羽不是一個真正能坐穩天下的人。
張良斷定,項羽若得天下,不出十年,天下將再次大亂。
或許那時,纔是張良再次出山之時。
張良還年輕,十年他還能等。
十年的蟄伏,足以讓他成為春秋戰國的鬼谷先生,以天下做棋盤,以帝王王棋子。
但在離去之前,張良還是會盡人臣之責,給劉邦一個與項羽共分天下的機會。
張良道:“良雖命不久矣,但還有一計,或可助漢王破眼下之局。”
“破局之後,是共於項羽分天下,還是再奪天下,就得看漢王自己了!”
劉邦聽說還有救,立即抹去眼淚,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誓要把張良說的每一句話都記住。
張良道:“臨江王共傲以及楚將季布攻蜀,看似釜底抽薪,其實威脅不大。”
“大王只需遣一良將,守於漢中,把出巴蜀的道路堵死。共傲就算攻下了巴蜀,對西楚的意義不大,對我軍影響也不大。”
巴蜀之地,早在秦國時,就是秦國的糧倉。
是先秦出關和劉邦爭天下的根本要地。
然巴蜀被崇山包圍,進入難,出來更難。
這決定了他只能做大後方,而不能成為戰略要地。
張良說共傲進入巴蜀的意義不大,其實就是在說,劉邦短暫失去巴蜀,是可以允許的。
張良繼續道:“從臨江入巴蜀,楚軍翻了崇山,雖已成奇兵,但人數不多。”
“他們最想看到的是,大王派兵去圍殺他們。”
“而最不想看到的是,大王對他們的放任不管。”
共傲和鍾離昧以及導師小孩,翻越橫斷大山,從山路衝出來,奪了巴郡。
但奪了巴郡之後,楚軍不可能把戰利品從物資運出大山。
楚軍來蜀,打下的帶不走。能帶走的他們也打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