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回長安
將漢中城的政務暫時交給李善長打理之後,凌驚堂便與劉伯溫踏上了回長安的路途,畢竟接下來只需要靜待蜀中生變便是,長澤一兩年,短暫兩三月,這個時候,他可要趕緊回去把握好長安未來發展的方向。
張居正雖然強,但是眼光畢竟還有時代的侷限性。
在他們趕赴長安的途中,漢中的農會實驗,在有過一線施政經驗的李善長接管之後,又是進入了迅速的發展。
“好了,一個個的,快起來耕作了。”
凌驚堂剛攻下漢中不久,正是秋天,這時候應當種植冬小麥了。
農夫們聽從官僚的指揮一個個拿好了有官府發放的農具,聚在在一大塊田地上,一起耕種。
同一時間,這個農會有數千個農民在耕作,這一場面非常之壯觀。
這時,官僚命令幾個壯漢搬來了好幾大桶人糞,令他們灑在農田之中。
“大人不可,大人不可啊!”
“就是啊,大人,這會把苗燒壞的,哪能直接在地裏澆糞啊!”
幾個農民看見官僚這番舉動頓時變了臉色,他們可看不慣田地被這麼糟蹋!
“你們這就不懂了吧,這是主公提出來的主意,還得到了實踐驗證的。“
官僚滿不在乎,他當初在長安的時候看到主公進行推廣的時候那群農民也是這個樣子,但是最後1實踐證明,只要糞便發酵恰當,是可以直接澆在地裏麵的。
古代的華夏,雖然最早在戰國年間就有了這種方法,但是在推廣程度上,一直都有問題,甚至到了宋代,還有直接用人糞澆地的,眼前這些農民,能知道人糞直接澆會燒苗已經說明他們是有經驗的積年老農了,但是凌驚堂明白,可以以“蒸糞法“、”窖糞法“等方法來使得人糞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推廣之後呢,幼苗的發育狀況明顯要好得多。
甚至凌驚堂和張居正還專門給農會幹部發了有過小冊子,專門講解各種農耕事物。
農民還是不太相信,但是也只能作罷。
“好了,別管這些了,今天的量你們工作完了之後,有工分呢,工分可是個好東西,就跟那銅錢一樣,只不過只能在咱們農會自己用,就是今年沒了收成也虧不了你們。“
哪個官僚看著農民悵然若失的樣子,就明白他們是擔心自己的利益了,隨即解釋道。
工分這個玩意也是凌驚堂提出來的,反正只要官府認可,人們認可,紙都可以是錢,這種工分也可以拿來當作錢的衍生物嗎。
反正自從凌驚堂有了大量工匠之後,除了生產武器還會生產不少的加工品,這些加工品在內部的價格低,但是在市場上價格高,所以乾脆直接提供給農會了,這就是內部消化,而且農會的那些農民也很講究實用主義,倒不愁賣不出去,至於那什麼換呢?
銅錢太過麻煩,加上實際掌握在凌驚堂手中的貨幣其實並沒有那麼多,但是流水線之下,物資倒是不少,所以他就提出了工分,農民的收入就用工分結算,工分換物品,還是直接劃賬統計更方便一些,就是需要底下的行政水平過得去才行。
所幸長安已經開始走入正軌,甚至還開始支援其他地方的建設了。
長安那邊已經施行的如火如荼,漢中這邊,農民聽說有個什麼莫名其妙的工分還是有些不大放心。
官僚倒是也沒有怎麼在意,反正等換到了東西,這些人也就知道了工分有多麼值錢了,有些商人還想拿錢換工分,因為流入市場上的那些東西相比農會內部價格高得多,可惜除了一開始有幾個傻子這麼做被狠狠罰了以外,再沒有人這麼做了,不僅僅是因為懲罰,更因為虧本啊!
至於倒賣什麼的,更是完全被禁止,樸實的農民也沒有這麼做。
回到長安的路上,凌驚堂抽空還去看了一下城外的鐵礦。
“咳咳,這裏為什麼感覺天都黑下去了。“
看著滾滾濃煙,劉伯溫好奇的問道。
“額……大概是因為高爐效率太高了吧。“
凌驚堂也有點臉色發黑,他出發之前,長安的天空還是好好的,畢竟那時候煤炭儲備有限,咋這麼快又開始大肆使用了?!
難不成是因為我讓人去找的那兩個煤礦已經開始使用了?!
這時他看到了劉伯溫滿腹疑問的樣子,他纔開口說道:“伯溫,你從漢中城一路走到這裏都是心有疑慮,有什麼事情,就在這裏說吧。“
“主公,屬下是疑惑,您為什麼要對那些平民,這麼的……“
“這麼的好對嗎?“
“伯溫啊,我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為何每個朝代末年都有農民起義嗎?“
“因為皇帝暴戾失德?“
這是儒家的一貫教法,把一切都推給統治者個人的道德得失,,卻從不分析其本質。
之前張居正也這麼問過凌驚堂,也同樣面對凌驚堂的反問給出了這個答案。
但是從凌驚堂的反應上,劉伯溫便知道自己應該是說錯了,其實他的話也不過是因為教育的原因,才下意識脫口而出,但他卻從未思考過一個個朝代興衰的根本原因,也1從來沒有考慮過。
人對於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先由社會實踐之中的表象認識的多次重複而產生的相應印象,然後提取出“概念”。
劉伯溫通讀史書,知道朝代末年民不聊生,皇帝暴戾,但他對於朝代末年的瞭解,只是從書面上得來,對於朝代末年的來臨原因,他卻絲毫不知。
“你知道一個五口之家一年所要消耗的糧食嗎?“
“這……屬下不知。”正當劉伯溫思考凌驚堂問出這個問題的意義何在時,
而凌驚堂則笑了笑,繼續說道:“你不知道,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你可知道前朝境內,一畝地能產糧多少嗎?”
“不知。”劉伯溫繼續搖頭,劉伯溫的模板載入在一個蜀軍士卒上,對於當前時代的基礎民生知識缺乏是很正常的事情,再說即使真的有學問的人,也不會做這種調查。
而這種唯物的思考方式,正是凌驚堂從其那是之中得到的最寶貴的財富。
“想要明白一個朝代的興滅,就要了解這個國家百姓的生存所需和勞動所得。“
“願聞其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