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蜀中攻略
“不知主公可否清楚,為何梁師都即使是知道此次必敗,也不肯退軍?“
雖然凌驚堂並不擔心梁師都會回師,因為他依舊會埋伏一手,與岳飛聯合將其葬送在漢中城外。
糧食缺乏的蜀軍,本就是一個吃下了砒霜的人,不堪一擊罷了。
但如果梁師都撤退的話,未必會有這一次的天時地利人和,損失也有可能會更大。
“答案就是,梁師都與蜀中世家的關係並不算和諧,只是迫於梁師都的殘暴血腥,暫時屈服,與他合作而已,但事實上蜀中世家本身依舊有著推翻梁師都的能力。”
“這些梁師都也清楚,所以即使是明知道糧草斷絕,他也不敢撤兵,因為一旦出征不利,暴露出自己軟弱的一面,蜀中世家絕對會對他群起而攻之!“
“這次被主公您擊敗的二十萬大軍之中,其中大部分便是梁師都的嫡系,也是與蜀中世家抗衡的根基,如今,這個根基被您刨去,蜀中接下來,可能要變天了!“
“故而,現在的蜀中可能並非如您所想的那般群龍無首,對方很有可能已經整戈以待了,到時候對方扼守蜀道天險,主公您怕是隻能望蜀興嘆。”
聽到劉伯溫的分析,凌驚堂不由得稱讚,同時也感慨,幸好系統把劉伯溫的模板給了一個蜀郡計程車卒,在對方成為劉伯溫之後,便依靠腦中的資訊,分析出了蜀中政局的全貌,以及可能的發展趨勢,以免他徒增無意義的犧牲。
隨即凌驚堂又是懇切地問道:“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先攻漢中,然後,等待……”劉伯溫此時拿著不知道從哪裏順來的玉山羽扇,輕輕地扇著。
雖說穿著的只不過是一件殘破的蜀郡戰袍,但卻顯出了一股飽讀詩書的儒士氣質。
“只需要等待,蜀中諸多世家便會為因何人領導蜀中,再度開始戰亂。”
劉伯溫自信的說道。
“同時,主公也可以釋出一些宣告,例如,不與蜀中爭鬥的宣告。”
“為何就不能說我一進入蜀中他們就望風而降呢?”
“還是因為實力,無論是蕭銑,劉武周,竇建德還是李唐,他們的實力是主公您暫時無法比肩的。”
“不過這幾方勢力之中,他們更有可能歸附蕭銑,因為他們已經壓錯一次寶了,肯定不會再讓旁人輕易進軍蜀中。再壓錯一次寶,整個蜀中所有世家在未來都可能會萬劫不復,所以他們不會再輕易歸附任何人,但各個世家又有各個世家的心思,最保底的,其實還是由他們扶持出一股蜀中政權,然後等局勢明朗,他們無論是主動獻上巴蜀,還是再度爭霸天下,均是穩妥之舉。”
接著劉伯溫又給凌,嶽二人分析更細緻的分析了一番蜀中的未來局勢發展。
凌驚堂倒是對劉伯溫的能力有一定了解,所以並不驚訝對方的表現,而岳飛聽到之後,則是徹底認可了劉伯溫的能力,決定接納。
“先生就是吾之子房啊!“
凌驚堂感慨道。
雖然內政有張居正,軍事有他自己跟岳飛,但是論分析全域性,推演天下大勢,運籌帷幄與千里之外,曾經輔佐朱元璋奪取天下的劉伯溫,如同張良一般,將會成為未來凌驚堂實力發展的參謀長,看起來也許作用不大,但有時候正確的選擇也是極為重要的。
仔細想了想,凌驚堂決定把劉伯溫安排到長安,自己曾經與張居正制定了很多計劃,但是排版比較亂,劉伯溫如果能與張居正配合,憑藉着他剖析局勢的能力,很多難題定能不攻自破。對於長安城內各個階層的利益關係也能充分把握。
歷史上那一場面對陳友諒是戰是和的爭論,只有劉伯溫堅定的提出了迎戰,足以見其收集情報制定戰略規劃的能力了。
有這麼一個參謀在這裏,凌驚堂繼續問道:“漢中城該如何攻取?“
“漢中城城防堅固,蜀軍士卒性格驍勇剛烈,如若強攻,得不償失,畢竟主公已經切斷了蜀郡糧道數日,加上漢中郡內成熟之田已皆被主公收割,主公只需困守即可。“
這是個很常見的主意,不敢凌驚堂也並不意外,強如李世民,在潼關面前也只能望凌興嘆。
但這是劉伯溫又說:“但若是主公想要收服漢中乃至天下人人心,此舉絕不可行。“
”西楚霸王因何而敗?失了天下人人心!是以英雄豪傑皆投靠高祖以成霸業。“
“主公雖然收割漢中糧草是為戰事考慮,但無形之中,損失了漢中人心,前朝實行的是府兵制,故而漢中郡有不少田地原本是屬於兵田的,亂世之中,恢復生產乃壯大勢力的第一要事,主公可以以均田之名,吸引蜀軍士卒歸降,如此不僅可一戰而下整個漢中更有利於吸引其餘地區的流民,無形之中削弱敵人,壯大我軍。“
凌驚堂心中已思考,也確實是這麼個理,很多土地都是凌驚堂趕走了地方豪強之後獲得的,拿在手上不生產價值總歸是不好的。倒不如分給平民。
“但是這均田,不能隨便平均。必須給那些加入我們的農民分一些,這樣可以進一步壯大我們的勢力基礎,那些士兵,我們可以公開承諾,並不會強迫他們作戰,只是屯田兵,這樣,一整個軍事體系就會開始逐漸建立,我們有了最廣大的基層屯田兵之後,日後徵兵會更加容易。“
“咋感覺和衛所兵有點像。”
凌驚堂吐槽道。
但劉伯溫說的這些,的確是他未來的發展規劃,還是和張居正一起討論過的,沒想到這麼快就被劉伯溫給分析透徹了。
不過……還是難以超脫侷限性啊,即使是這樣的人傑。
凌驚堂內心之中有些失望,也有些自豪。
失望在於,超脫時代侷限的人實在太少,自豪在於,自己來自一個偉大的時代!
雖然府兵制很優秀,但它還是寄希望於弱民,將百姓分為一個個小農經濟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