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領兵回京
……
數天後,京師。
大王府內,昏暗的金殿中,安平一臉陰沉的坐在龍座上,聽著張稻陵向他的告密,臉色越來越陰沉,拳頭也暗暗緊握。
“大王,近來京中都在暗中流傳,說是廣陵山城之所以這麼快失陷,都是因為許易和薛蘭二人已生了叛心,想向那廖妖示好,所以才故意放水不肯力戰。”
“還有,據老朽的親信們調查,近日以來許易和薛蘭二人還頻頻的召集自己的心腹密會,似乎在醞釀著什麼。”
“而且,根據最新情報,廖妖原本率十萬大軍氣勢洶洶殺來,但大軍殺到京師東北六十里之地時,突然停止了進軍,一連數天按兵不動,好似在等著什麼。”
張稻陵用凝重的口吻,把一系列的傳聞諉諉道來,又將種種可疑的蛛絲螞跡也點了出來,雖然沒有直說,但言外之意,似乎已明確指向了一個推測:
薛蘭和許易二王,已經暗中投靠了蜀國,準備發動兵變!
啪!
安平的巴掌狠狠的拍在了案几上,咬牙切齒的罵道:
“薛蘭和許易這兩個混蛋,廣陵山城失陷那麼快,本大王本來就已經很懷疑,沒想到他們竟然果真當了叛賊,無恥!無恥之極!”
“唉。”
張稻陵輕嘆一聲,
“許易和薛蘭二人,原本就不是我黃巾道忠實信徒,只是爲了謀取私利,才加入到我們黃巾道,而今見王國遭逢危難,跟那陳宸一樣見風使舵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安平愈怒,喝道:
“來人啊,速派兩隊人馬出府,去把薛蘭和許易兩個逆賊給本大王抓起來,本大王要親手把他們處死,以洩本大王心頭之恨。”
此言一出,張稻陵神色立變,急是搖手道:
“大王,萬萬不可啊!”
憤怒的安平一怔,不解的看向張稻陵,不知他為何阻止自己。
張稻陵卻苦嘆道:
“那薛蘭和許易二人各握有一萬兵馬,此刻想必已有所防備,大王這麼派人去抓他們,等於是打草驚蛇,逼得他們撕破臉皮,若是率本部兵馬作起亂來,只憑大王麾下的三萬聖衛軍,只怕難以將他們平滅,到時候就算勉強平叛成功,那時也必會是兩敗俱傷,還怎麼來對付蜀妖,守衛京師。”
安平身形一震,驀然間清醒過來,精神頓時又蔫了下來。
“可恨啊,早知如此,當初那兩個奸賊逃回來時,就該直接殺了他們,都是水鏡的勸諫,誤了本大王的大事啊。”
安平惱火的埋怨道。
“那水鏡雖然神機妙算,看來終究是老子,腦子不中用了,看不出來薛許二賊心懷逆心也不足為奇。”
張稻陵倒是為水鏡開脫,只是言語中已毫無尊敬,唯有失望和惋惜。
那種失望,就好像是自己看走了眼,沒想到傳說中的水鏡,原來已垂垂老矣,盛名難負。
安平臉色是既難看又慌張,顫聲道: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本大王該怎麼辦?難道就叫本大王這麼束手待斃不成?”
“那倒未必……”
張稻陵眼中掠起一絲冷絕的詭笑,語氣玩味陰沉。
安平眼前一亮,忙問道:
“天師莫非有什麼迴天妙計不成?”
張稻陵便捋著花白的鬍鬚,冷笑道:
“薛蘭和許易二賊素來都不睦,老朽料想他們就算是投奔了廖妖,也必沒有私下串通,多半是各自跟廖妖勾結,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利於他二人的矛盾,給他們來個借刀殺人,然後再來個螳螂,黃雀在後。”
“天師這計策聽起來極是玄妙,快詳細給本大王說說。”
安平越發的興奮,卻依舊沒有聽出來張稻陵的言外之意。
張稻陵沒辦法,只好又費了一番唇舌,將自己的計策不緊不慢的和盤托出。
安平這才恍然大悟,禁不住拍案讚道:
“妙啊,好一招借刀殺人,好一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天師此計當真是神妙之極,本大王看那兩個叛賊,這一次還怎麼逃出本大王的手掌心!”
張稻陵得到了安平的盛讚,輕捋白鬚,蒼老的眉宇間流轉起絲絲得意,那氣勢,彷彿一切盡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得意之餘,張稻陵卻又顧慮道:
“老朽此計雖妙,但還有個至關緊要之處,那就是楊清河此人可不可靠。”
“本大王這就給楊清河去一封密信,讓他加快速度領兵回京,至於他可不可靠……”
安平冷哼一聲,自通道:
“本大王早看出來,這楊清河雖然比黃四琥薛蘭之流地位低,但對本大王,對王國卻遠比他們要忠心,況且本大王會許諾此事若成,本大王就封他為神王,節制王國諸路兵馬,這麼大的誘惑,本大王不信他不會被打動。”
“嗯,有大王這句話,那老朽也就放心了。”
張稻陵這才鬆了口氣,釋然而笑。
安平站了起來,負手而立,傲然道:
“你們這些叛賊,本大王很快就會讓你們付出血的代價,讓你們知道本大王的手段,哈哈哈!!”
陰冷得意的狂笑聲,迴盪在昏暗的大殿中。
...
兩天後。
京師城東,陳王營。
入夜時,整個大營一片安靜,留守大營的五千陳王營黃巾兵們,此刻多是一個個吃飽喝足,沉沉入睡。
其餘五千兵馬,則分佈在西門一線,負責西門的城防。
傍晚之前,大王安平以犒勞將士為名,派人送來了大批的酒肉,以激勵這些陳王營計程車卒們為國而戰,死守京師。
薛蘭也不是吝嗇之人,索性把酒肉盡賞全營將士,於是乎五千號士卒是好吃好喝,難得的一場快活之後,除了少量值守計程車卒外,多已沉沉入睡。
營中腹地的王帳中,陳王薛蘭此刻也已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正赤袒著身子,摟著兩個美人呼呼大睡。
大王安平沉迷於酒色,在恢弘的大王府中養了近千名美人妻子,夜日荒淫享樂,正所謂上行下效,下邊這些諸王大臣們,自然也紛紛效仿,哪個不是三妻四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