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故技重施
有一天,蔡守長奉召陪皇帝遊賞御花園。
他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暗中託小太監用蜂蜜在芭蕉葉上寫下兩行大字,不一會,螞蟻紛紛爬上芭蕉葉吮吸蜜汁。
皇帝發現密密麻麻的螞蟻竟然在芭蕉葉上擺出字陣,甚為驚奇,不禁移步近前。
望著芭蕉葉上的字跡脫口唸道:“蔡端蔡端,本府作官!”
蔡守長一聽,急忙跪下叩頭謝恩。
皇帝改口道:“朕只是念葉上的字,並非當真!”
蔡守長長跪不起:“君無戲言,豈可失信於臣?”
接著坦誠陳說母親許願造橋的事。皇帝只好讓他出任泉州太守。
蔡守長晝夜兼程趕到泉州赴任,立即召集屬僚鄉賢商議倡建成洛陽橋,並親自到江邊察勘,下令招募造橋工匠,籌集建橋資金。
百姓聞訊奔走相告,歡呼雀躍,一時工匠四至。
開工那一天,江岸人山人海。
可是,由於洛陽江水闊五里,深不可知,一船船石料拋下江中,霎時被洶涌的江濤卷得無影無蹤;龜精蛇怪拚命地翻江倒海,撞沉了好幾艘木船。
洛陽橋上建於宋代的月光菩薩塔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
蔡守長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
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
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
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
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
手心卻赫然寫個“醋”字。
夏得海慌忙踉踉蹌蹌回府衙,向太守稟報。
蔡守長正為橋基難奠愁眉不展,一見“醋”字,頓然大悟:這“醋”字拆開來不就是“廿一日酉時”麼?
分明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時辰!
蔡守長轉憂為喜,立刻差人在四城門頭張貼布告,諭令洛陽江兩岸民眾和工匠,火速做好奠基的準備。
廿一日酉時,洶涌的海潮果然退盡,整個江底裸露無遺。
蔡守長親自指揮數千工匠拋石奠基、砌築橋墩,洛陽江畔車水馬龍,穿梭不息。
一座座堅固的橋墩巍然屹立在江中。
可是到了砌築第四十六座橋墩時,江邊的石頭已經用盡。
如果不能趕在海水退潮三日的期限內把最後一座橋墩造好,一旦海潮呼嘯而來,就會沖毀橋基,前功盡棄!
就在緊急關頭,恰巧八仙中的呂洞賓駕雲漫遊經過這裏,他深為蔡守長建橋的非凡氣魄所感動,不慌不忙地飄落萬安山上,輕輕把拂塵一揮,頓時漫山頑石皆點頭。
又一揮,山上所有的岩石躍然而起;再一揮,一塊塊大石全變成“豬母”,成群結隊奔下山來,跑到海灘,紛紛跳進建造橋墩的江底。
轉眼間,這些“豬母”又都化作大石頭層層堆疊起來。
有一隻“豬母”,不小心跌傷了一條腿,走得慢,落在後頭,趕到江邊時,最後一座橋墩已經造好了。
它只好臥在旁邊,成為一塊軀體肥碩的“豬母石”。
當奔騰的海潮再度席捲而來,蔡守長已指揮工匠奠定橋基。
首戰告捷,群情鼎沸,歡聲雷動,四十六座橋墩猶如中流砥柱威鎮狂瀾,嚇得龜精蛇怪膽戰心驚。
附近白沙寺裡有一位名叫義波的和尚,竭盡心力募集建橋資金,受到不少朱門豪富的刻薄嘲笑。
他辛辛苦苦地把俯首討來的每一個銅錢都用在造橋事業上。
無論嚴冬酷暑,這位僧人總是不辭辛勞四處奔波,熱心為民工燒茶、送飯,還時常上芒鞋山採集草藥,為患病的工匠治療。
有一回,由於連日風雨,伙房裡的柴草都燒光了。
臨時從山上砍下的柴草,溼漉漉的也燒不著。
爲了照常施工,早日建成長橋,義波僧悄悄地掩上了伙房的門,毅然把自己的雙腳伸入灶膛中,代替柴禾燒飯。
說也奇怪,義波和尚的雙腳頓時象兩根熊熊燃燒的薪木,升騰起熾烈的火焰。
當他的雙腳燒成灰燼時,伙房裡一大鍋、一大鍋的飯都煮熟了。
造橋工匠無不感動得流下熱淚。
後人作詩讚頌義波僧的高風義舉:“為架虹橋甘捨身,代薪雙膝泣鬼神。釜底熾火紅似血,留得千古美名存。”
爲了鋪築三百六十丈長、一丈五尺寬的大石橋,急需把數以萬計的巨大石板架在橋墩上。
這個時節偏偏缺乏一大批杉木造船裝運石料,因此施工進展緩慢。
蔡守長為此十分著急。
一天深夜,蔡守長心慮著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想著想著,不覺伏在案上睡著了。
夢中忽見一位白髮仙人,指點他差人到清源山麓請“三人一目仙”幫助。
蔡守長一覺醒來,將信將疑,傳喚衙吏夏得海速往清源山下去探尋個究竟。
夏得海急忙趕到清源山,等候了大半天,也沒碰見什麼“三人一目仙”的影子。
將近黃昏,忽見三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以手搭肩魚貫而來。
為首一個,只睜著一隻眼睛,另一眼瞎;其餘兩個,雙目皆盲。
夏得海不禁又驚又喜:這不就是“三人一目仙”嗎?
慌忙拔腿奔了過去,一把攔住,苦苦懇求。
那三個乞丐見他十分誠懇真摯,也就應允了。
其中一個口中唸唸有詞:“洛陽江頭,古井一口,木可造舟,水可飲酒……”
說罷,三個乞丐忽地全睜開了眼睛,原來竟是呂洞賓、李鐵柺和張果老。
三仙哈哈大笑,象一陣風飄然而去。
夏得海嚇得目瞪口呆,趕緊回來報知蔡守長太守。
數日之後,果然在洛陽江畔一口古井中,噴泉似地涌出許多杉木,蔡守長和造橋式匠喜出望外,拊掌讚歎不已。
建橋民工到口井中汲水,一股酒香撲鼻,水喝到肚裏頓覺止飢消渴,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喝個痛快。
而這口井從不幹涸,酒香四溢,引得周圍的人都來此地打水,因此被稱為“酒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