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連鎖反應
本來這次戰鬥一開始也是把指揮權交給了拿破崙的,但是拿破崙和腓特烈兩人配合不好,最後艾登斡旋,自己來統領部隊,但沒有想到只是一個君士坦丁堡,就把艾登的軍事高度給展露無遺了。
艾登的軍事高度,還無法達到一種軍事理論的建立者的高度。
面對兩難局面,心中沒有一個事前的傾向。
好在之後的奧斯曼本陸的局面,就猶如艾登所保證的那樣一樣順利。
奧斯曼之前花了大量的時間從本土繞著海洋,兜了一個大圈子,這纔來到普魯士的東歐本土進行攻打。
然後現在覺得奧地利方面的聯軍勢不可擋,又心裏沒個底氣,又讓部隊重新走一遍這樣的路,重新走回來。
奧斯曼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那奧斯曼的確是還有一個三萬多的部隊的,一共是37000的部隊,但是這個部隊是作為伺機進攻米蘭用的。
三萬多人的部隊,雖然比米蘭的部隊人數多,但是現在一旦和米蘭開打,就必定會遭到奧地利和普魯士的包圍。
但奧斯曼之前這個就一直在本土待命了,那為什麼不直接乘君士坦丁堡還沒有淪陷的時候,就向米蘭的部隊進攻呢?
原因是這個奧斯曼的統領這支部隊的將領的軍事能力不高而導致的。
雖然很多時候人們都把戰爭看作是一種理論上的東西,把軍事理論又看作是一種不同的傾向的可以比較的東西,但是戰爭實際上而言,整個的操作難度,還有實施戰術的執行力的過程,是不一定能夠確保的。
這個三萬多的部隊的將領就是如此。
紙面上推演,很簡單,三萬多奧斯曼的部隊打一萬多的米蘭部隊,肯定贏的事情,沒什麼好說的。
米蘭並不是一個戰爭很強的國家,只有一個步兵作戰能力+10%的buff,比不上奧斯曼的作戰能力。
但是,這個將領他即便在奧斯曼的本土,竟然也對米蘭的部隊還有沒有後手,而感到了不確定。
這是一個連鎖反應。
本來這個將領覺得奧斯曼的沿海肯定是不會出問題的,覺得奧斯曼的海軍必定能夠擋住敵人的海軍,甚至還能夠扼守君士坦丁堡的沿海,透過海路給君士坦丁堡的守軍輸送物資,幫助君士坦丁堡撐住更多的時間。
但現在這個將領由於奧斯曼海軍的失利,竟然整個人一下子就陷入了一種敵軍強大得不可戰勝的情緒中去了。
三萬多的人,去打一萬多的米蘭部隊,竟然也不敢了。
面對軍中的不滿,他只是用擔心敵軍還有其他的部隊而作為藉口。
面對幾個軍隊中層人物的催促,他只是說:“我們再等等吧,說不定我們的大部隊可以讓普魯士直接承受不住這個戰果而退出戰爭,到那個時候我們再上。”
面對這場戰爭的指揮官的不滿,他只是沉默用額頭上的汗水以對。
在這個酷熱的夏天,地中海的氣候讓額頭上的汗水流的特別多。
不管是艾登,還是這個奧斯曼的軍事能力不高的將領,都似乎只能用焦急來代替行動。
最終,這支本打算留在本土防守敵軍,或者消滅敵軍的小部隊的奧斯曼分隊,就這麼一點作用都沒有發揮的,往奧斯曼更深處的本土去行軍了。
他們準備和奧斯曼會撤回來的主要部隊合流,然後一起向奧地利和普魯士的部隊發出總攻。
在這個過程中,這三萬多人的部隊的表現,在客觀的情況上來看,是滑稽的。
這也說明了一些戰爭執行力和戰術執行者的現實因素。
打仗,並不只是一個理論上的事情,要考量的東西很多。
一些被其他人看作是荒謬的戰爭結果,其實內裡包含的東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