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貨幣
遠古時期的人類交易,主要是以物換物,但這樣的交換方法很容易造成交易雙方物品的價值不等。像是一把石斧頭,如果用來換一個石碗,自己感覺太虧了,如果用來交換一頭野豬,對方又不同意,如果是交換兩個石碗的話,自己又用不上這麼多……
人們發現,需要一種能衡量物品價值的東西,這種東西要具備可分割的屬性,同時要比較輕便,容易攜帶。於是貨幣就產生了。
傳說中,早先的人類用貝殼來作為交易的貨幣。但問題又出現了——是否任何貝殼都有作為交易的價值呢?如果是這樣,勢必會出現一些投機的人專門閒逛在海灘邊,以撿貝殼發家致富走上人生巔峰。
爲了杜絕這種可能,人們約定只有經過一些加工處理的貝類才具備交易的價值,比如限定貝種,限定加工的花紋……
即使是這樣,也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以用貝殼來作為交易,畢竟貝殼本身是沒有價值的。
錢之一字,由金與戔組成,金為金屬,戔的古義為鐵鏟。
有人說,“錢”這個字正說明了,古代有一些人放棄了貝殼改用農具來作為交易用的貨幣。因為農具相比貝殼,有更高的實用價值。
但仔細想的話,這是很不科學的,首先,農具作為交易貨幣,第一、缺乏輕便和可攜帶的性質,第二、如果爲了交易製造過剩的農具,這同樣會導致農具本身變得無用。
所以,很可能是這樣,古人們很早就懂得了錢(財富)與貨幣的不同之處。
連古人都已經知道,真正的錢(財富)是可以創造錢(財富)的工具,而不是貨幣本身。這種工具馬克思稱其為生產資料。
以大富翁遊戲做比喻,即使是7歲的小孩也明白,真正令人能夠贏得遊戲的基石是房產,而不是紙鈔——當房產都被買完,紙鈔也同時成爲了白紙。在這裏房產即是生產資料。
但是,馬上就會有敏銳的人發現了,現代社會中與大富翁的不同之處,除了房產以外,紙幣本身也可以生產財富——錢能夠生錢,最簡單的就像是銀行的利息。
沒錯,錢能生錢這個看似比魔法還像魔法的事實中,有一個非常顯眼的把戲,只是人們下意識的忽略了它:所有人都認可白紙的價值,認可它一定可以換取到農具,認可它一定可以買到房產(在現實中,房產數不勝數),於是恐慌消散。
這種下意識的認可來源於千百年的潛移默化,從貝殼到玉石再到青銅、金銀到紙……
在背後為無用之物提供保障的是權力,也是徹頭徹尾的暴力,雖然在這個逐步信任的過程中權力有過“失信”的先例,但就像被馴化的動物,人類已經再也無法擺脫了。
當貨幣與生產資料相等,同時又跟權力、暴力掛鉤時,巨大的變革發生了。
新的宗教誕生。
生產資料,貨幣,權力,看似說的是三種東西,卻指向同一位,這是新時代的更令人信服的“三位一體”,真正能夠點石成金的“神”被人在無意間創造了出來。
人們感到了疑惑,到底是自己在操縱著這種無意識的“物質”,還是自己在被這位新的“神”操縱著,成爲了它的奴·隸。
有人提出了新的見解。
在尼扎姆看來,其實一切應該如此理解:人(法師)其實也是一種貨幣,一種生產資料,一種權力。
而依靠靈幣,操縱著這些人的他,即是在這裏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