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膠著
三天之後。
倭寇國的軍隊已經佔據了12座城池,預計達到了一個省的面積。當然了,因為他們不停的擴張,所以他們所佔據的面積其實是跨越了三個省。只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大清王朝終於做出了該有的反應。
在這些倭寇士兵們不停的擴張的時候,突然出現了好幾個清軍小隊。這些人的性質和之前所出現的敢死隊性質完全相同。
只不過是人數上面會多一些,每個小隊大概有2~3萬人。他們似乎能夠完全的把握住倭寇士兵們前進的路線,於是他們就在這些倭寇軍隊前進的路線上麵設下埋伏,等到倭寇士兵們過來的時候,將他們一舉殲滅。
這個方法非常有效,在短短的一天時間之內,已經消滅了倭寇士兵的三個小隊。人數共計有10萬人。
當然了,清軍小隊這邊也有傷亡,只不過因為提前準備的好,似乎傷亡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大了。這一變化讓那些倭寇國的軍隊,再也不敢輕舉妄動,只是駐守在已經佔據了的12座城池紋絲不動。
同時訊息傳來在倭寇國佔據的這12個城池周邊清**已經陳兵百萬,將他們團團的圍住了。同時還剩有百十餘艘戰艦紛紛對準了岸上,一旦下達命令,倭寇國所佔據的這12座城池,將會夷為平地化為灰燼。
訊息傳來之後,倭寇們所佔據的12座城池當中,已經有老百姓舉家遷徙跑到這12座城池以外的任何地方,就是不願意待在這12個城市當中。
倭寇軍隊雖然殺人如麻,可是他們也不能將所有的城市當中的老百姓都給殺害了。畢竟沒有老百姓的城池,他們要來也沒啥用。
所以他們想了很多很多的辦法,想要留住這些老百姓,可是老百姓似乎是已經對他們生痛惡絕了,對於他們給出的各種好處根本絲毫沒有任何的理會。只是自顧自的將自己的家眷將自己的財產都轉移到其他的城市。
這樣的事情也不只是一件兩件,而是這12座城池當中的所有老百姓都開始這麼做。一下子倭寇國的軍隊開始慌了。
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他們無法阻止老百姓的流動,更何況,還是在那個所謂的亂世當中。
雖然他們的確是殺了一部分老百姓運營警戒其他人的,可是他們的這些行為似乎是觸動了老百姓他們竟然在12個城市當中分別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老百姓起義事件時有發生。這一下子使得他們再也不敢動了。
似乎這12座城池已經成了燙手的山芋,他們想丟也丟不掉。
再加上外面已經成兵百萬的清王朝,那種壓力他們是無法承受的。x透過衛星系統已經探查到這些倭寇軍隊再也沒有增加,也就是說目前所看到的倭寇軍隊數量基本上是他們的極限了。
一時間整個戰場的氣氛似乎變得非常的詭異,戰爭一觸即發,可是兩邊似乎都非常的隱忍,並沒有一舉一動。
曾國藩得到的命令是將這500000大軍完完全全的壓上了12座城池,只不過就到最後一絲的時候,千萬不要有任何的動作,只是逼迫著讓那些倭寇士兵們感覺到壓力就可以了。
至於說老百姓往往遷徙的事情,則是x讓趙大叔他們去做的。趙大叔帶著獅子嶺村子裏當中的所有村名,甚至還借調了一部分護衛隊的人,他們悄悄的潛入到了這是一座城池當中遊說那些還駐守在這裏的老百姓,讓他們儘快離開這裏。
好的,他們說的話似乎是有效的,這是一座城池當中的老百姓,聽了也非常的願意配合。口耳相傳,轉瞬間就使得所有的老百姓都聽到了,所以纔有了12座城池當中的老百姓,共同將自己的家眷遷往城外的舉動。
當然了,這還沒完,在海上漂著的所有的100多艘紅警戰艦,其中一部分已經將炮口對準了這邊的所有的倭寇軍隊。剩下的一小部分則是直接開到了倭寇國的邊上,虎視眈眈的盯著他們。
只不過紅警戰艦也是跟其他人一樣,並沒有真正的發出炮彈,這當中的緣由只有x自己知道。
他和小美已經得到了一些線索,想要驗證倭寇軍隊是不是真的擁有了紅警系統,他們所做的這一切只不過是逼著讓倭寇軍隊當中的紅警系統現出原形。
這纔有了所有的軍事力量都對準了倭寇的這些軍隊。給他們造成了大軍壓境卻有圍而不戰的局面。
當然了,這些事情別人是不知道的,尤其像是曾國藩和皇帝他們只知道現在x說什麼就聽什麼,他們並不會覺得這是x另有圖謀。就算是他們覺得x另有圖謀,他們也想不到x到底圖的是什麼謀的又是什麼。
於是奇怪的一幕發生了。明明所有的大清王朝的軍隊都能夠將現如今圍在中間的倭寇士兵們完全的幹掉。可是偏偏大家卻都是無動於衷,一動不動的。似乎就是要把中間的倭寇士兵圍困致死。
這是清軍的怪異之處。
再來說說那些倭寇。他們的確是被數倍於他們的清軍圍困在中間的。可是他們除了擔心老百姓搬遷之外,其他的擔心都沒有。他們照常出操訓練,再加上巡邏守備,這些就是他們正常的生活,完全不理會,周邊竟然還有大批的軍隊圍著他們。
這得兩邊看來似乎是雙方都有所圖,只不過他們所圖謀的到底是什麼,誰也不知道。當然有人也在懷疑清軍是害怕倭寇,他們有其他的重量級武器。所以一直猶豫不前不敢上前攻打。至於說我可不害怕,那就是他們有所依靠了,可是清軍害怕的是什麼?倭寇依靠的是什麼?外界一概不知。
這樣的膠著狀態一直持續了大概三個月左右的時間。期間兩邊的兵馬甚至都沒有移動過半步,這是呆呆的看著對方,你守我攻,如此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