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這一場勝負
最後,一場比鬥功勳數額定為一百。
計明看著聽到這個數字之後麵露異色的一眾青雲門弟子,心知這功勳定然不好獲得,但他故作滿不在乎,隨案前登記的弟子走進一間石室,石室正中,一座高擂屹立。
計明在上擂的時候心裏暗自思忖,琢磨著稍後該以什麼樣的手段迎敵。如今他的身份無法透露,玄佛劍和九黎劍法自然都不能施展,雖說世間長劍和劍法施展時的情形大多相似,但也難免會被有心人瞧出端倪。
所幸朱厭經不必隱藏,畢竟施展體術時的變化只有自己清楚,外人難以探查。
鬥法堂上共有三十六道隔間,這些石室隔絕靈識探查,且除去擂臺之外空間狹小,原本是爲了方便門中弟子暗中解決私人恩怨,現在卻因為計明的原因,上百人爭先恐後地要擠進去瞧瞧。
他們對這一場比斗的勝負深信不疑,畢竟青雲門上的弟子向來要比外界的同境界弟子強上一線,更不必說像計明這樣的散修。
這是青雲門中人特有的驕傲和自信。
真正讓他們好奇的,是稍後計明將有的挫敗神情。
室內,長劍驚鳴,掌風驟起。
石室之外的弟子一聽室內有劍的悲鳴,只可惜不能親眼看到其中鬥法的情形,高喊問道:“戰況如何?”
室內不多時傳來回應,“一劍一掌,不分勝負!”
不斷有戰況從石室中傳出,出乎青雲門弟子的預料,想象中摧枯拉朽的盛況並未出現,前後數十招過後,反而不分勝負。
錚!
計明提劍上前,每一劍落下,劍身驚鳴畢竟連綿疊加,每一瞬的顫動千次,必將前方青雲門弟子揮掌而來的符文化解。
青雲門的弟子額上滲出汗水,他方纔爲了勝得漂亮,出手便是極強的手段,本有意一掌定乾坤,誰知會陷入膠著。
此刻在計明的眼中,一條條一道道符文掠過,將前方每一道迎面而來的掌影都盡數拆分。
這是血魔的天賦。
計明現在才明白,當日小鼎將血魔分解成為光點後映入自己的身體,讓他擁有了多少常人難以想象的天賦。
前方所有的手段和神通,在計明眼中都彷彿只是靈力運轉的軌跡和交錯縱橫的符文,也就等同於,無論對面的青雲門弟子施展什麼手段,其中任何破綻在他眼前都無所遁形。只要他想,甚至能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他早知血魔出自九幽天賦極強,卻也沒有想到血魔還有看穿別人神通的能力,這一點恐怕葉青憐也並不知道,畢竟典籍記載中,從未見過有誰能夠和血魔融合。
轉瞬又是百招,無論青雲門弟子的手段如何變換,計明都只出一劍。
石室中觀戰的弟子已盡皆沉默,他們現在已經看了出來,這個叫李逍遙的散修和以往的散修不同,這一戰,只怕勝負難明。
長劍錚錚如琴鳴,清脆如珠落玉盤,劍氣卻凜然刺目。
掌影濛濛如星河,聲勢若排山倒海,殺機卻時時受到掣肘。
計明仗劍前行,腳下踩著七星,每一步落下都傳出百道重疊的劍氣!
噗!兩人的距離逐漸接近,當最後一道掌影受劍氣所劈伐,計明的劍落在青雲門弟子的脖子上。
“大膽!”擂下的眾人驚怒大喝。
讓一個散修以長劍掛在同門的脖頸上,對青雲門的弟子而言,這就是奇恥大辱!
青雲門弟子剛剛揮起的手掌一停不敢再動,在他脖頸上的長劍正有劍氣吐而不發,讓他脊背生寒。
“我···輸了。”手掌落下,一聲頹然。
青雲門眾弟子立時一片譁然!
······
······
“長老!”府外有人高喊。
易修竹睜開眼睛,手掌中一道光華一閃而過,府邸大門就此在轟隆聲中大開。
門外,一名弟子匆匆走進來匍匐在地,“長老,鬥法堂中,散修正在與門內弟子爭鬥。”
“散修怎會無故和門中弟子起爭端?”易修竹緩緩皺眉,門中的散修大多由他帶領上山,因此這些事他必須過問。
“具體情形弟子不知,只聽說那名散修曾上功禮堂聽講,之後便起爭端,於是一行人去了鬥法堂上鬥法。”
易修竹知道這名弟子絕不敢對他有所隱瞞,因此略一沉吟,心裏大致猜到了這次爭端的緣由,畢竟青雲門上弟子向來瞧不起其他地方的修士。
易修竹問道:“可有人傷亡?”
“不曾有人傷亡,但,門中三名弟子,已經先後敗下陣來。”那名弟子迴應。
易修竹聽到不曾有人傷亡的時候已經揮手決定讓他退下,心下只要那名散修不死,就算不得什麼大事。而關於勝負這件事,他從未想過青雲門的弟子會弱於區區一個散修。
但這名弟子之後的話讓易修竹愣了愣。
“你說,門中弟子先後敗下陣來?”易修竹問道。
前來稟告的弟子聽出易修竹語氣的變化,腦袋一時埋得更深,“的確如此···據說,那名散修如今已經贏得三百功勳。”
易修竹的臉色沉了下去。
這一場爭鬥如果時青雲門弟子獲勝,無論如何都只是一場理所當然的小事,還能夠藉此打擊這些外來散修的傲氣,但現在散修獲勝,便事關青雲門的顏面。雖說青雲門上元嬰真人眾多,隨便一個都必然能夠讓散修落敗,但現在只是金丹之間的爭鬥,青雲門一旦有元嬰真人露面,日後難免落人口舌。
易修竹沉吟許久,從儲物袋中取出一道玉簡,一揮手落在弟子面前,“帶著我的傳音玉簡,去一趟高格府上。”
聽聞高格二字,跪伏的弟子面上已露出欣喜,抬頭道:“長老是讓高格師兄出手嗎?”
易修竹不動聲色道:“為今之計,也只有如此了。不過你切記告誡諸弟子一聲,須知人外有人,即便是海外散修,既然能夠晉升金丹,天賦就必不會比門中弟子差上多少,這一次的事情,不妨當做一個教訓。”